编写语
自1933年以来,温州大学
高举“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帜
立足浙南大地
培养了25万余高素质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温州大学校友办推出
“学长榜样”系列访谈栏目
聚焦校友一往无前、不负韶华
的拼搏岁月
探寻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历程
展现温大人迎接挑战、奉献青春
的榜样故事
希望激励更多的温大人
努力拼搏、奋发成才
传承发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的校训精神
校友简介
诸葛忆兵,浙江省温州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词学会副会长、欧阳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1980年毕业于温州师范专科学校(现温州大学,以下简称温师专)中文系。1984年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师从陶尔夫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9月,考入南京师范大学,师从郁贤皓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论文有:《周邦彦提举大晟府考》、《“采莲”杂考——兼谈“采莲”类题材唐宋诗词的阅读理解》等百余篇。著作有《宋代科举制度与文学演变等》、《宋代宰辅制度研究》等。
在联系诸葛忆兵之前,我们担心身为博导的他会有些繁忙,较难调出成块的时间。让我们惊喜的是,他非常爽快地答应接受采访,并主动表示会配合我们的时间安排。在采访过程中,诸葛忆兵很少提及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即使我们问起也只是草草带过。他同我们分享过去那段艰苦岁月的记忆,并就如何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议。
求学之路——藕花落尽见莲心
“我们那个时代几乎无书可读,但我还是很爱读书,只要能找到书就读。”出生于1959年的诸葛忆兵生活在书籍匮乏的年代,小说被打为毒草。幼时的诸葛忆兵常常把书藏在抽屉里读,等到父母一来就赶紧把抽屉关上,然后装模作样地拿起玩具。“文革”中期以后,鲁迅和范文澜的书籍能公开了,诸葛忆兵如饥似渴地阅读。他说自己后来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并使用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也有受到这段时期特殊阅读体验的影响。 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进入考场的学生,诸葛忆兵称自己“几乎以半文盲状态”参加考试,结果被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录取。“我的人生规划是教书育人、做学术研究,而温师专是我人生规划的开始,为我提供了一个能够实现自己个人抱负、走向更开阔的人生道路的契机和平台。”回忆起当时的学习生活,诸葛忆兵感慨地说。
他至今仍清晰记得当时的中国文学史课,由多位教师分专题讲授,也会聘请社会上的专长者代课。他反复阅读叶嘉莹先生的论文《拆碎七宝楼台》,不禁豁然开朗。诸葛忆兵擅长背诵与记忆,为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曾为了应付“汉语语音”考试,背诵整本《新华字典》。他整理十余万字的“中国通史”笔记,与同班的杨桦林互相抽背,称之为“对口词”。得益于平时的刻苦学习,临考前他倒显得比较悠闲,去空荡荡的阅览室浏览文学刊物。
高考恢复后第一批考上温师专中文系的77级学生,因饱尝之前“无书可读”的痛苦,大多怀抱着对读书的渴望,不仅发奋刻苦,而且拥有难能可贵的独立质疑精神,因此有“七七中文班”难教的说法。诸葛忆兵坦言:“我不是班里最刻苦的那一个,有些刻苦的同学会在教室熄灯后去路灯下继续读书。当时条件不好,没有电灯照明,也有人一大早起来去外面借光读书。”日子虽然艰苦,但同学们彼此分享学习方法,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相比他们那个时代,诸葛忆兵说现在的学生各有各的迷茫,不同的迷茫各有不同的药方。但以他自己的经验来看,读书始终是帮助学生们认清自身能力、找到药方的一种重要方式。
▲硕士时期摄(右一为诸葛忆兵)
精进不休——长风破浪会有时
1980年,诸葛忆兵从温师专毕业后成为平阳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从文革中走来的人,大多十分看重知识学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身边同事的感染,他立下了考取研究生并走科研道路的坚定志向。对他来说,读书是一件让他“永远觉得不够”的事情。“人生能有几回搏”是诸葛忆兵的人生信条,备考硕士研究生的那段经历是他拼搏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准备考研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诸葛忆兵平时走路都带着小跑,几乎是分秒必争。他沿用在温师专读书的老办法,背诵游国恩等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教材和《辞海·文学分册》。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他与当年三位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称为“四方三国会议”。四人制定了严格有效的学习计划,并坚持每个月互相汇报学习计划与学习成果,以此鼓励和督促对方。正是在高压之下的勤奋与坚持,他最终如愿收到了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不过对诸葛忆兵来说,紧张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不快乐,他说,那是他心甘情愿的选择,乐在苦中。为了尽可能地多读书,他曾花去半个月的工资购入了一套中华书局版的《全宋词》,虽然生活一下子变得非常拮据,但是仿佛拥有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如今的生活早已不似过去,可正是那段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使他能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永远那么坚定。
受当时学术界大环境的影响,诸葛忆兵选择了古代文学方向,最终走上了宋词研究道路。对他来说,宋词参差不齐的句式所蕴含的节奏感能带来更好的阅读感受,也能带来更多情感上的刺激。不同的文学门类有各自的魅力,宋词中对男女情感的抒写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面独树一帜,这是非常打动诸葛忆兵的一点。
说起在宋词研究道路上的经历,诸葛忆兵十分感激他的硕士导师陶尔夫先生。“温师专是我的学术起点,但真正给我提供了比较大的学术舞台,让我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智的,应该是我的硕士导师陶尔夫先生。”陶尔夫先生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诸葛忆兵必须每周交一次预习阅读笔记与发言提纲,这些工作虽然繁琐,却成了他后续研究的坚实基础。为了一篇论文,诸葛忆兵在陶尔夫先生的指导下把近一万字的稿件前前后后修改了六遍,且每次都是手抄完成。这一过程十分坎坷,是对学术能力与意志的双重考验,正是因为陶尔夫先生那时的高要求和自己的坚持,诸葛忆兵才“对学术研究和表达有了顿悟,独立学术研究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诸葛忆兵告诉我们,跟着陶尔夫先生学习的那三年,是他学术研究生涯真正的开始。
▲2018平阳中学校庆拍摄
学习方法——问渠哪得清如许
关于如何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诸葛忆兵强调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可概括为三个部分。
首先便是阅读。诸葛忆兵非常重视阅读,他指出,书读得越多,积累的知识越多,辨别各种信息的能力也就越高,从而筑牢研究的基础。但同时他也提出,文学研究领域的全才并不多,每个人都有其所长。因此,全面地审视自身的能力、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的阅读要以研究重点为核心,精读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专著,泛读与研究方向关联不大的内容。比如他研究宋诗、宋词,宋代历史、散文就属于泛读一类。在看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专著时,不能仅阅读论文、专著试图快速地了解研究的内容,阅读原典文献是必要的。许多同学在阅读原典时感到比较困难。对此,诸葛忆兵教授提醒道,不能急于一时,还是要慢慢读原著。在阅读中提高文言文的功底,慢慢习惯竖排繁体,读多了就能逐渐形成语感。在选择注释本时,不必太过纠结,无论哪种注释本,原文差异不会太大。一些字词的差异,并不影响全篇诗文的内容和风格。如果说有选择注释本的原则,就是选择越近出版的越好,往往后出转精。或者也可以选择注释者的学术功底过硬的,或看出版社,多选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其次,是要在阅读中建立问题意识。“研究不能主题先行”,不能拍着脑袋先想一个题目,然后把理论填了,而是要从读书中发现问题再着手研究。可以从读一手文献开始,比如做唐诗研究的,就先去好好地通读唐诗,做宋词研究的,就通读宋词,在细读之中发现问题,使自己的研究更有深度。诸葛忆兵多次强调要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即以小见大,不要一味地追求大题目,大题目的选择需要谨慎,当学识和阅读的积累不够时,就会大而无当,或者成为花架子。就算是很多被反复研究的大家,如李白、杜甫,他们的具体问题仍有研究空间。
最后,研究问题要做到“竭泽而渔”。古代文学的研究只有从坐冷板凳、做笨功夫开始,自身的学问才会扎实。他回忆道,当年王兆鹏教授在南京师范大学跟唐圭璋先生读博士的时候,唐圭璋先生就告诉他:“学问要竭泽而渔。”王兆鹏教授在读博的时候就把这话转告给了同龄的诸葛忆兵,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候他们都是二十多岁,就做好了这种“竭泽而渔”的打算。面对每一个问题研究,都把相关文献资料读完再去动笔。诸葛忆兵在做宋词研究时曾重点关注女性文学,就是因为在宋词中读到了大量有关女性的内容。“我是能买到的都买,能读都读。”他笑着回忆。
在采访的最后,诸葛忆兵提到,他刚刚从中国人民大学退休,将在下半年来到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执教,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这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无疑都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曾经的温州大学作为诸葛忆兵人生规划的起点,也将成为他学术生涯的归宿——“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于温师专毕业时摄(右一为诸葛忆兵)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