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全国劳模黄葆真校友
——我校64级普师专业校友周祖敏
最近,根据金益臣(我校52级速师班专业校友)推荐,我电话采访了远在天津石油大院定居的全国劳模黄葆真(我校52级速师班专业校友)。当他得知我是《温师校友通讯》报编委时,感到特别激动,他说,离开温州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温师)70年了,又听到母校的声音,心里感到格外的温暖。
黄葆真是乐清白象人,1934年出生,今年88岁。1952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温州师范学校举办的温速班。当时温速班共招收7个班级,350名学生,黄葆真被分到第四班。他和温速班同学一起,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只用了一年时间,学完了普通师范三年的全部课程。1953年7月,温速班毕业了。当时中国刚刚解放,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特别缺乏的是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没有石油,要工业现代化是一句空话。为了寻找石油,需要一批石油战士,于是在温速班中抽调了200位毕业生去参加石油勘测工作,在西安经过8个月的突击培训,他们就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去祖国大西北勘测石油。成为我国第一批石油战士,他们在那里,不怕山高水深,不怕天寒地冻,不怕烈日如火,不怕环境恶劣,克服了种种困难,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找到一个又一个油井,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勘测任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中苏新疆石油公司地质调查处任命黄葆真为32/55地形测量队队长,作业在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完成1:25000测图任务。读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传说火焰山是孙悟空唐僧去西天取经的经过的大山。当地人称这座山是“死亡之谷”,“有命去,无命归”的地方。多少年来,谁也不敢上去。但是一批勘测队员向山头进发了,全队有汉、维、哈等族30名汉子,这里平均气温高达50摄氏度,望远镜无法贴进眼睛,绘图工具烫得碰不上手,但是在这长100公里,宽10公里的没有生命迹象的光秃秃山头上,红旗、标杆照旧像织布梭似的来往。队员们的脸、手、皮肤被烫得通红,为了祖国寻找黑色金子,他们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高温下,坚持工作了120天,终于超额完成了勘测任务,经苏联专家鉴定:全部测量资料合格,并受到地质调查处领导肯定和赞扬。当年勘测队被石油工业部授于“青年突击队”光荣称号,黄葆真被评为“石油工业先进生产者、全国劳动模范”。而他才22岁。为了纪念这段难忘历史,黄葆真挥毫写了一首名叫《火焰山》的诗,“火龙盘踞几千年,烈火烧红百里天。今日犹思孙大圣,好凭风雨润山川。”
黄葆真当年被评为全国劳模时,他正在戈壁滩山战天斗地,忙的不亦乐乎,没有时间参加劳模表彰大会,为此1956年5月4日(青年节)中国青年报在第一版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空席位》的报导。报导说,黄葆真虽然不能到北京来参加会议,但是他和他的战友们对祖国的石油事业作岀的贡献,将同样牢记在人民心中。
黄葆真,曾先后担任过,中苏石油公司地质调查处队长,地震队教导员,大庆油田勘探指挥部计划科副科长,办公室副主任,大港油田勘探部副主任,通讯公司副经理,石油部石油技术引进处负责人,于1994年光荣退休。
采访结束后,本人代表《温师校友通讯》编委会对他表示崇高的敬意,称他们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是我们温师的光荣和骄傲!同时也祝他老人家幸福安康,长命百岁!他表示感谢,并要我转达他对温师校友理事会,《通讯》编委会,以及至今仍然为校友服务的校友表示深切的慰问!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