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忆兵
1980年毕业于温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原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词学学会副会长等。曾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出版《宋代宰辅制度研究》《徽宗词坛研究》《宋代文史考论》《北宋词史》(合著)《李清照与赵明诚》《范仲淹研究》《宋辽金文学编年史》(上卷)等专著多部,2004年首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叶邦角
1981年毕业于温州师范专科学校物理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1986年在浙江平阳鳌江第二中学任教,1986-199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并荣获郭沫若奖。毕业后留校任教,1996-1997年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从事学术访问研究,1999-2000年担任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2004-2009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副院长,2009-2019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长期从事本科物理学教学工作。担任教育部《电磁学》虚拟教研室组长,主持教育部网络视频公开课程《电磁学》,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电磁学》,兼任全国高校《电磁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公开视频“少年班精品课”《力学》和《电磁学》在哔哩哔哩网站上已超过90万点击量。以超长公开课的形式发布在抖音平台的《电磁学》课程参与的热点进入抖音总榜TOP10,成为抖音平台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项目,担任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已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200多篇论文。兼任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核学会副理事长,《原子核物理评论》和《现代物理知识》编委等。200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09年获评安徽省教学名师,2015年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2021年获安徽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陈江野
1981年毕业于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专业。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基因与基因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0年获中科院百人计划匹配经费资助,多次获国家863计划资助,多次获国家基金委经费资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8年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0至1992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微生物与分子遗传系做博士后。1998年以来,多次以访问教授的身份到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生化系工作。1994年获上海市启明星计划资助。曾经获得上海市优秀启明星,三八红旗手,优秀回国人员,中国上海生命科学院十佳青年等称号。
林文瀚
1982年毕业于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专业。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863计划首席科学家,曾任职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药学会海洋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学会理事、国家药品监督局新药评审委员。1990年-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在巴西里约联邦大学天然药物研究中心作客座研究员。1994年在日本东邦大学药学部做海外特别研究员。1995年在巴西圣堡罗大学化学研究所做客座研究员。1996年在北京医科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海洋生物实验室,并被聘为药化教授。1999年获德国DAAD资助,赴德国Würzburg大学海洋生物研究室做访问学者。
李永泉
1983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浙大药物生物技术研究所创始所长、浙江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学。系统揭示了放线菌药物次级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开启了放线菌表观遗传修饰调控次级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建立了以基因组重塑、合成途径重构和调控网络重组为核心的放线菌药物合成生物体系重构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主导了达托霉素、他克莫司、纳他霉素、非达霉素、达巴万星、奥利万星等药物研制,支撑合作企业获多项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
叶明新
1983年毕业于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专业。复旦大学专用材料与技术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复旦大学校长奖。国防口电子基础支撑技术专家组成员,2004 年被聘为(国家)月球探测工程二、三期预先研究论证科学论证组成员。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SCI论文近30篇。在应用研究方面:先后主持承担30多项国家级项目。近20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
陈旸
1983年毕业于温州师范专科学校物理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1985年在浙江温州苍南农技校教师,1985-1986年在浙江温州苍南仓桥中学教师,1986-199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并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1995年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从事学术访问研究,1995-199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2000年在台湾原子分子研究所合作研究。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年中国科学院 “百人计划”结题优秀获继续支持,2004-2009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执行主任,2009-2019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院长兼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2019-2021年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2021-202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激光光谱、分子反应动力学、光纤传感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近年来自主发展超窄线宽脉冲红外激光、低温离子阱-高分辨离子速度成像、腔衰荡光谱、时间切片离子速度成像装置,激光诱导荧光装置等高精密谱学技术和实验平台,开展重要自由基与离子的光谱和反应动力学研究,阐明自由基成键规律和反应机理,获得了若干自由基光谱和动力学新数据并被国际主要数据库收录,为燃烧、环境和星际化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制高功率、窄线宽、低发散角的1083nm脉冲激光技术和工程样机,应用于氦共振荧光光量子雷达系统;研制基于原子分子精密测量和量子传感技术的高精度分布式光纤振动、声波、温度传感设备,将光纤传感技术用于地震观测和地球物理近地表观测中,服务于国家防灾减灾需求和北京冬奥会赛事保障。主持和负责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和重点项目等项目多项,迄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获授权专利多项。201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7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杨建华
1985年毕业于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专业。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固体电解质、能源材料及二次电池储能技术的研究。包括钠硫储能电池产业化应用开发、水系金属基储能电池、锂电池等设计与开发。先后负责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支撑、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企业委托等项目的研究工作。领导和参与研究的大容量城网储能钠硫电池产业化项目,被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评为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大容量城网钠硫储能电站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成功并网运行展示。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荣获2007-2009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2010年度“中科院先进集体”;2012年度“全国工人先锋队”。“大容量储能钠硫电池量化制造技术”获得2012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王舜
1992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温州大学副校长,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Carbon Energy》主编。二级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万人计划创科技新领军人才等。长期致力于面向高效能量储存与转化的碳基和碲基三维超结构纳米材料的原创性设计、制备、多尺度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探索。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H因子41。申请PCT国际发明专利2项,获1项美国授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多项。多次组织和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副主席,并应邀在国际和国内会议、高校及科研院所做报告30余场。先后入选并担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委员、《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编委、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理事会理事、之江科技智库首批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浙江省化学一流学科(A类)方向带头人等,获评国际电动车锂电池协会(IALB)“杰出研究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浙江省优秀教师、温州市杰出人才以及2020年“浙江省担当作为好干部”等荣誉。与John Wiley & Sons Inc.公司合作创办学术期刊《Carbon Energy》并担任主编,主导创办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新型产业研究院——浙南科技城-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10余家新材料与新能源的初创型科技企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钭晓东
1992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政治专业。浙江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光华环境资源能源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新时代枫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武汉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博士、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国际法博士后、吉林大学理论法学博士后,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学。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法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海洋环境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环境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海洋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环保联合会法律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海洋经济法治研究会会长等。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中达环境法学者奖等荣誉,获评国家首批环境损害鉴定专家等。
黄兆信
1996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浙江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首席专家、浙江省高校文科实验室“人工智能与创新教育”首席专家,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8)、浙江省特级专家等。长期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率先提出“岗位创业教育”新理念,负责牵头制定了《国家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8项(重大重点4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4项(一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奖3项(一等奖1项)、省级成果奖一等奖7项;发表CSSCI、SSCI论文80余篇,其中《教育研究》发表15篇,《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40余篇。成果要报获时任总理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批示8份;出版著作9部。
林瑞
1996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工科博士学位。2004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出站;2005年在西班牙最高科研理事会催化研究所工作;2008-2010年德国航天航空局电化学能源中心(DLR)从事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关键技术研究工作。2004年进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工作至今,在新能源领域已有二十余年的研究经验。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氢能与燃料电池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燃料电池/电解槽电堆及关键材料的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研发、基于数据驱动的燃料电池健康状态评估与寿命智能预测、多维传感器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先进燃料电池及电解槽系统监测技术研发、燃料电池/电解水催化剂及高性能膜电极的研发。曾任国际氢能经济和燃料电池伙伴计划(IPHE)中国联络人、教育部“节能与环保汽车创新引智基地”秘书、汽车学院车用新能源方向教学责任教授。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专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重点专项、科技部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壳牌氢能国际合作项目及上汽前瞻创新先导项目负责人。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累计发表SCI论文12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曾获2023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以及2021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一等奖等。
陈宝梁
1996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兼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浙江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有机污染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刊物副主编、《化学进展》等3个SCI刊物编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机污染物环境界面行为与调控技术原理”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农业部科研杰出人才及“土壤污染缓解与控制”创新团队负责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层次。1999年获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浙江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学位。1999年留校参加工作,2004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12月晋升为教授,2008年12月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5月-2005年5月在美国麻省大学植物与土壤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8月-2008年3月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化学、环境功能材料(生物炭、石墨烯、有机粘土)及其应用、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国家863计划子课题、973计划子课题、国家支撑计划课题、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20多项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145篇论文(SCI论文109篇),其中36篇发表在国际环境领域主流刊物Environ Sci Technol上;SCI论文被引用5400余次,1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项;合著《有机膨润土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等5本著作/教材。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项。
刘海勇
1998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宣传部部长,科研创作处处长、长江学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委员;浙江省美术名家孵化工作小组成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
邵吟筠
1998年毕业于温州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温州大学音乐学院舞蹈学教授、硕导,舞蹈美学博士,温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浙江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入选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人才项目,获评温州大学“最受学生爱戴”老师、浙江省第四届浙江舞蹈奖(理论类)。近五年来主持并结项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厅级项目5项;创作指导的作品获国家级艺术作品类比赛荣誉10项,省级奖项27项。研究主要集中于舞蹈美学视域中的歌舞电影研究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两个方向,同时兼顾舞蹈作品创作。代表论文《自律与他律---歌舞电影中的艺术融合》、《你我眼中的身体——关于舞蹈的现象学思考》、《曲终人未散——歌舞电影的影像符号分析》等,代表作有《走近蓝夹纈》《匠心》《那个年代的我们》《心中的纸鸢》等,其中《走近蓝夹纈》《匠心》分别获2019年度、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小型舞台创作项目资助立项。
周文叶
1999年毕业于瑞安师范学校普师专业。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二等奖 ,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主持“运用表现性评价提升教师立德树人能力研究”“指向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发展研究”“中小学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在《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 40 余篇,出版专著《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 与技术》 《指向立德树人的教师表现性评价》,译著《变革学校:项目式学习、表现性评价和共同 核心标准》,参与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研读》等。
管素叶
2001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副教授。曾任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温州医科大学全球校友会秘书长。现任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保留正县长级)。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永远在路上——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理论创新》等著作3部,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哲学规划课题。
卓高生
2002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美国罗格斯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荣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浙江省最美教师等荣誉。入选浙江省高层次特殊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含重点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8项。他是受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思政教师代表。
林初文
2003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中山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于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师从贺林教授。同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开始博士后研究,2014年-2019年历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2019年9月作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副教授加入中山大学医学院。林初文博士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Genes & Development, Science Signaling等权威杂志发表12篇论文,研究论文的总引用率超过2000, h-index 16。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陈小华
2003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2021年, 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项目;2008年在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洪堡基金会奖学金的资助下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2-2015年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UCSF) 药学院及美国索克生物研究所 (The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开展博士后研究,2015年6月加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目前课题组开展化学生物学及药物化学方面的研究,结合多学科交叉手段及多种新兴技术,聚焦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动态调控及化学干预研究;开展蛋白质相互作用及蛋白质稳态调控、疾病机制及靶标发现、基于靶向降解技术的原创新药发现研究等。相关研究成果在Nat. Chem., Chem,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Sci., J. Med. Chem.等期刊发表发表论文4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0余项,已获国内外授权15项,主持研发的分子胶降解剂候选新药已实现成果转化,其中1项已进入临床I期;曾入选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上海市领军人才项目、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主持基金委多项面上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培育项目、卫健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子课题、中国科学院-个性化药物先导专项子课题等项目。
叶晓锋
2003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温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主持人。曾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后在《东方语言学》、《民族语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文章数篇。
陈析丰
2004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遗传学科主任、遗传学位点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分子遗传学,长期从事水稻与病原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作物抗病、优质、高产的遗传育种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lant Communications、Rice、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Journal of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Molecular Breeding等专业领域的权威SCI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授权国家、国际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陈慧灵
2005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温州大学计算机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温州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院长。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国家级青年人才。长期致力于智能计算方法研究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温州市重大科技专项等 10 余项课题,开发出多套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并交付使用。连续多年入选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Guide2Research 机构认定的中国计算机领域前 200 强科学家榜单。近 年 来 , 以 第 一 作 者 / 通 讯 作 者 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for Video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Medicine 等国际人工智能领域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篇,其中 10 余篇入选 ESI高被引论文,5 篇入选 ESI 热点论文。当前 H 指数为 99,论文被引数近 4 万次,2 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榜单。受邀担任多个国际 SCI 杂志编委。相关研究成果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朱国伟
2007年毕业于温州大学音乐专业。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硕士,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撰写专著1本、合作教材1本,参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国音乐考古80年》《中华大典·音乐分典》等学科重要图书,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成果获第九届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人文社科)青年成果奖,及省哲社二等奖、省文联一等奖等奖励。
叶永
2007年毕业于温州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台州学院人文社科处处长,教授,PI,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主持国家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7项;获得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项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刊物发表高质量论文30余篇,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央级)等出版学术著作3部;入选浙江省级人才计划、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台州市500精英高端人才、温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项目。同时,担任国社科、国自科等基金项目和国内外一些主流期刊的通讯评审专家。
何建平
2009年毕业于温州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感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18年国家青年特聘专家。2013年11月在浙江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7年期间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2021年曾任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系副主任,现担任旗舰期刊IEEE Trans. Control of Network Systems,、IEEE Trans. Vehicular Technology编委,曾任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 Industrial Informatics等期刊客座编委。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信息物理系统控制与决策专委会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专委会委员、上海市自动化学会理事等职务。曾获2024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10余篇论文获最佳会议论文奖/最佳学生论文奖及提名奖。其指导/协助指导的多名学生已在国内知名高校担任教职,获国家级人才计划2人次,获国家奖学金、交大学术之星、交大优博等荣誉。
孙轲
2019年毕业于温州大学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专业。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快激光微纳加工、光功能玻璃微纳结构调控等,研究成果入选科技部202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2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等奖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ACS Nano、Laser Photonics &Review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SI热点论文1篇,高被引论文1篇,1篇入选Laser Photonics &Review期刊封面;授权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1项,参与国自然联合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多项,研究课题得到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资助。
郭建春
2022年毕业于温州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广西大学博士研究生。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从事机械设备信号处理与故障诊断技术等领域研究,聚焦信号特征提取与噪声抑制、仿真驱动的智能诊断模型等关键技术。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包含4篇一区、4篇二区、1篇三区),并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曾获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还多次参加CMMNO 2021、UNIfied 2023、ISSAT 2023等国际学术会议。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