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同学风采
当前位置: 校友首页 >> 校友风采 >> 同学风采 >> 正文

学长榜样75 | 方益权:与母校并肩同行三十年

发表时间:2023-02-03 15:52:23    文章来源:    流览量:

 

编写语

1933年以来,温州大学

高举“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帜

立足浙南大地

培养了25万余高素质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温州大学校友办推出

“学长榜样”系列访谈栏目

聚焦校友一往无前、不负韶华

的拼搏岁月

探寻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历程

展现温大人迎接挑战、奉献青春

的榜样故事

希望激励更多的温大人

努力拼搏、奋发成才

传承发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的校训精神


校友简介

方益权,浙江丽水人。1993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以下简称温师院)政教专业。二级教授,浙江大学法学博士。曾任温州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现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法治在线”高级专家顾问,浙江省社会法学研究会会长、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获评浙江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浙江省教学名师、温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等。主持国家、省重点课题等二十余项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8部(含合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从一个学子,到普通老师、教研室主任、法政学院院长、人文社科处处长,再到党委组织部部长、副校长,我这一路的成长都在温州大学。”2023年1月5日,方益权校长在接受线上采访时,简短的话语凝练着与母校并肩同行的三十年时光,言辞间饱含深切的感恩之情。

 


初入温师院:从“自卑”到“自强”

方益权出身于浙江丽水的农村家庭,高中在丽水中学就读,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89年临近高考时,方益权突然生了一场病,高考发挥得不如以往。那时相关信息渠道并不畅通,出身农村的方益权得不到家人、老师关于高考志愿方面的更多指导,只得懵里懵懂地完成了志愿填报,最终服从调剂被温州师范学院政教专业录取。回忆起收到录取通知的那一刻,方益权说:“我将要进入一所自己并不了解的大学,因此内心深感陌生与迷茫。”

1989年9月初,方益权作为温师院89级新生中的一员,迎来了开学报到的日子。他换乘了多趟汽车,花费两天时间从家乡来到位于老城区胜昔桥旁的温师院。他挑着扁担走进校园,那扁担一头是米,另一头是被铺,而他的额头上、脖子上还保留着生病时农村长辈用拔火罐治疗留下的痕迹。“我的同学们说初见时对我印象特别深刻,他们很多人都是城里人,没见过拔火罐留下的印迹,还以为我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农村出身的方益权初入校园时有些自卑,但同学间友好包容的关系不断感染着他。他清晰地记得开学第一天夜晚的情形:“晚上同学们一起出去吃宵夜,后来又淋着暴雨跑回学校,那时大家都没钱,一群同学就围着一盆炒粉干,但大家非常开心。开学第一天我就见识到了与高中完全不同的大学生活,同学关系比较活泼、自由、放松。”在宿舍,方益权与室友们的卧谈会常常到深夜才结束。周末时,他常和同学们骑车几十公里到温州周边景点游玩,温州同学也经常请外地同学到家里吃饭。方益权说:“我们同学之间的关系特别好,特别坦诚、阳光,我也从中学会了怎样与人更好相处,这对我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初入大学的迷茫与懵懂在充实的校园生活中慢慢褪去,“那时温师院很小很旧,但具备了对一所大学来说最重要的许多优点。”回忆起求学于温师院的时光,方益权反复提及当时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比起其他同学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他更多是泡在图书馆里,将书架上历史、法律、思想政治、哲学一类的书籍几乎看了个遍。方益权表示:“这是对我一辈子影响极大的一点,从为了考试读书到基于兴趣读书,也体现出当时学校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学习之余,方益权也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担任当时学生社团中最重要的《团讯》杂志的主编,后又受学校指派创办《师院人》杂志并担任主编。从邀请同学写稿到寻找美术系同学做美编,他拉起了一支学生团队,自写自编自印。先用铁笔在蜡纸上刻写文章,再用滚筒式油印机一遍遍来回印,接着用订书机一本本装订,最后将杂志进行分发。“我们的脸和衣服上经常都是黑黑的油墨,但和编辑部的同学们一起做这些事情时,大家都非常开心。”方益权深有感触地说,“学生干部不是‘学生官’,因此更要融入同学而不是脱离同学,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大的锻炼。”


 

方益权(左一)与同学春游合影

 

角色转换:从“台下”到“台上”

回忆起老师们的谆谆教导,方益权至今感念不已:“老师不仅给予我们学习上的指导,更有生活和价值观的指导,这对我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方美玲老师和牟德刚老师先后担任方益权所在班级的班主任,“牟老师经常用他微薄的工资请同学在小卖部吃面条,同我们一起出游,又常常来宿舍与我们谈心。”任教《资本论》的是谢瑞淡老师,“因为当时学校没有讲授《资本论》特别强的老师,就专门从杭州大学邀请他来给我们讲授,他还是棋王谢侠逊的儿子呢。”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广博的学识深深地感染着方益权和同学们。还有《中国通史》的马允伦老师,他当时是温州市政协副主席,工作很繁忙,但是从不轻易调课、停课,讲课充满激情。再如任教《学校管理学》的谢树华老师,总是将理论知识以“入耳入脑入心”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教学风格特别生动幽默。“给我们授课的老师们都特别关注学生的人生信仰和为人处事等,既是经师,也是人师。我还记得许多风采各异的老师,如李日增、胡宪荣、陈治赵、吴思强、莫法友、张冬、戴海东、陈克等,他们都有一颗仁爱之心,教学上更是倾囊相授,我之后的成长受到他们极大的影响。”方益权补充道。

1993年,方益权毕业后留在学校德育室工作,讲授《人生修养导论》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对于刚毕业的方益权来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老师压力不小。他通过向老教师请教和阅读专业书籍,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素养。方益权说:“我的老师们经常到学生宿舍走访,让同学们非常感动。这让我明白,成为好老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因此,他常常走进学生宿舍,和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需求困惑,“当我充分了解学生的时候,我的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

回忆起刚登上三尺讲台的那段时光,方益权对葛关信老师充满感恩之情。“从我当老师的第一节课开始,每一堂课他都来随堂听课,课后指出我的缺点和不足,压力太大了。”1993年12月,任教两月余的方益权迎来了难忘的一堂课——葛老师认为方益权有很大进步,邀请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集体来听评方益权的公开课,方益权面对这群特殊的“学生”顶住了压力,他说:“公开课结束后,大家对一位新老师给予了肯定,这对我是很大的激励。”

2004年,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温州大学。方益权进入新温州大学法政学院工作。“那时法学专业刚开办,非常缺教师”,于是方益权担负起《民法学》《侵权责任法》等多门课程的授课任务。从参加工作开始,在教学工作之外,他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当时我们老师都很有热情,主动参与排课、办公室打扫整理等事务。”正是日复一日的学习与磨练,方益权在教学与科研领域都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他是学校第一批低职高聘的老师,先是低职高聘为副教授、教授,后又破格评聘为副教授、教授。他也是学校第一批教坛新秀和教学名师,2007年还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等。

 

▲1991年6月方益权(最后排右二)

欢送方美玲老师合影

 

上下求索:从“学生”到“学者”

方益权在本科阶段对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阅读了大量书籍。工作期间,他抓住学习机会进一步提升自己。1995年9月前往复旦大学法学院,在助教进修班学习法理学;2002年又前往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来还以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习;此后,又在浙江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

在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方益权师从中国第一本《法理学》教材的编著者万斌教授,夯实法学研究的理论功底。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期间,方益权师从国内侵权法学泰斗杨立新教授,对学校安全等法律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他说:“从学生到老师,我一路走来几乎没有离开校园,同时在与许多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接触中,我意识到学校安全问题对学生成长、教育发展、社会和谐等影响极大,因此我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然而,学术研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极为有限,方益权只能一边大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一边与中小学教师、校长沟通探讨,使理论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从二十多年前第一篇相关学术论文发表到《校园侵权法律问题研究》《中国学校安全立法研究》《中国学校安全治理研究》等系列专著的出版,方益权坚守初心,不断深化学校安全领域的研究,很多研究成果被相关立法所采纳,也在国内教育法学界有了影响力。“能为国家法治建设出一点力,真的很荣幸。”

2019年,方益权接受组织选派,从温州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转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他满怀深情地说:“从1989年进入大学到2019年离开母校,我从懵懂迷茫的学生成长起来,是母校不断给予我关爱,可以说感觉自己已经和母校融在一起了,没有母校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一切。参加工作后那么多同事、领导对我都是恩重如山。”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