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同学风采
当前位置: 校友首页 >> 校友风采 >> 同学风采 >> 正文

学长榜样86 | 唐素梅:在不断追梦中实现生命价值

发表时间:2023-03-01 21:37:06    文章来源:    流览量:




编写语


1933年以来,温州大学

 

高举“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帜

 

立足浙南大地

 

培养了25万余高素质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温州大学校友办推出

 

“学长榜样”系列访谈栏目

 

聚焦校友一往无前、不负韶华

 

的拼搏岁月

 

探寻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历程

 

展现温大人迎接挑战、奉献青春

 

的榜样故事

 

希望激励更多的温大人

 

努力拼搏、奋发成才

 

传承发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的校训精神

 

 



校友简介

唐素梅,出生于浙江温州,1988年进入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以下简称温师院)中文系本科学习。1994年进入浙江省委党校攻读政治经济学研究生,2006年受组织派遣赴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曾先后在温八中、温州市教科所、浙江省体改委、浙江省国资委等单位任职。2018年11月任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现任浙江开放大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正月里的一个午后,在浙江开放大学校园里,我见到了校友唐素梅老师。“好久没有仔细回忆那段青葱岁月了。这几天翻开记忆的书笺,美好的往事跃然眼前。”已然阔别母校近31年的唐素梅,半百开外的年纪,虽已鬓染微霜,看上去仍然知性干练。回忆起往事,她的脸上展开了温暖的笑意,娓娓地向我讲述起属于她的青春点滴和母校记忆。

 

▲2020年与老师同学合影

 

浸濡家学品书香

 

唐素梅出生于中医世家,受家风浸濡,自幼喜爱看书。她至今还清晰记得幼年时父辈的教导:知书达理,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容貌,不在于与生俱来的外表,而在于肚子里有没有真墨水,头脑里有没有真学问,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物质普遍匮乏的年代,唐素梅家中的书籍却是丰富的。那时候她最快乐的事,就是在书架上随意翻看各种各样的书,遇到自己喜爱的,便一头扎进入了迷,整天手不释卷,甚至茶饭不思。“最爱的自然是古典诗词、文学名著、历史传记等,还有《小说月报》《新华文摘》《读者文摘》等期刊,这对于当时月入几十元的家庭,着实不易。现在回想起来,特别感激父母,宁可节衣缩食,也不吝买书订阅。”遇到爱看的书一时接济不上时,唐素梅便偷偷翻看父亲的大部头医书药典,琢磨琢磨医古文、汤头歌诀。“我后来对于古诗词的喜爱,大抵最初是来源于此。”

 

除了看书,受父亲影响,唐素梅还迷上了听京戏。茶余饭后,有时跟随大人去剧院看戏,家里的广播、留声机里流淌出的或行云流水、或抑扬顿挫的古韵唱段,同样也让她心驰神往。“每当此时,父亲便给我详细讲解个中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描述相关人物事件,告诉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教育我什么是善恶美丑、如何为人处事。潜移默化中,幼小心灵初悟了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神力量,也萌生了爱国济世情怀,开始在懵懂中思考生命的意义,这让我一生都受益不尽。”

 

从小学到中学,唐素梅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异,语文尤为突出。“在记忆中,从小学到高中阶段,我一直担任学习委员兼语文课代表。特别一提的是小学班主任徐芳老师,每当教新课时她总是要求我为全班作示范朗读,后来又进一步要求我作课前示范背诵。得益于她的‘加码’,几年坚持下来,我对小学每篇课文几乎都烂熟于心,以至于后来写作时,时常思如泉涌,我想应该与这一特殊历练相关。”

 

1988年高考后,唐素梅进入温师院中文系学习,开始了她大学时代的求学追梦之旅。

 


▲大学时与同学赴绍兴学习考察


追梦师院求真知

 

“当时的温师院坐落在九山湖畔胜昔桥,校园不大,但青砖黛瓦、古朴厚重。”唐素梅就读的那四年,校园里只有几幢两三层的老式教学楼,两幢四层的学生宿舍。“印象中教学楼就在宿舍楼对面,楼梯和教室铺着陈旧脱漆的木板,走上去还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平常教室是上课、自修的地方,但到了周末晚上,又成了热闹的活动室。稍微装点下,晚会、舞会就在这里开张了。”

 

每当饭点时分,唐素梅便穿过小径,跨过图书馆边的人行阶梯天桥,去另一边的食堂拿饭打菜。食堂外,就是被九山湖水半拥的绿茵操场。“那时我喜欢在晴朗的傍晚,和同学们围坐绿茵上,一边吃饭,一边目送夕阳西下。清澈的湖水被斜阳余晖映得一片酒红,仿佛天边的晚霞溶在了湖面。不知哪位同学因此给九山湖起了个动听的雅号——落霞湖。”有时餐足饭饱后,唐素梅与几个要好的同学,在草坪上或唱歌弹琴或聊天畅想,直到月上梢头繁星满天。“当时的我们风华正茂,虽然也有些许成长的烦恼,但对未来,内心充满了憧憬。”

 

正是印证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时的温师院虽然园小楼简,但中文系从来不乏才高八斗、诲人不倦的良师。在唐素梅印象中最鲜明的当数主讲古典文学的黄世中老师。“黄老师一定对古典文学满怀痴情,他讲课抑扬顿挫,感染力非常强,尤其讲唐诗宋词到动情处,更是击节朗声吟咏,真是一言一咏皆抒臆,一叹一吟俱遣怀,让我真切感受到文学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还有教古音韵学的潘悟云老师、教西方文学的陶冶我老师、教中国现代文学的马大康老师、教影视美学的班主任蔡贻象老师等,都是她印象深刻的良师。“那时候我和大学闺蜜经常抢坐第一排,只为更近更直接地汲取老师传授的精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师院浓郁的学院氛围和人文气息,让唐素梅至今回味起来,还沉浸其中。“因为真喜欢,所以很热爱,这何尝不是一种身心真正的愉悦和幸福。那时的我们,激情飞扬,不为功利所羁,只为梦想而追。”

 

 也是从那时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便深深地烙刻在唐素梅的心田里。“当时我们都是师范生,学校办学有宗有训,老师治学有德有方,学生求学有门有径,我真心感觉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大四在温四中实习时,唐素梅代表班级作公开课实习汇报。“我清晰记得,1991年12月24日,飞雪忽临浙南,天气异常寒冷,教室外银妆素裹,教室内书声琅琅。”时隔多年,对巴金的《灯》的具体讲课细节,唐素梅已记忆模糊,但老师同学们和她一起掌灯磨课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这次经历,让她感受到上好一堂课,不仅需要术业专攻、匠心独运,更需要情怀灼灼、众人拾柴。正所谓“台上一堂课,台下多年功”!

 


▲温八中工作时与同事在校园合影

 

学职相长铸情怀


    从温师院毕业后,唐素梅进入了温八中工作,担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些日子辛苦并充实着。我几乎每天早晨七点不到就赶到学校指导早自修,经常天擦黑了才下班。”那段教学经历,让唐素梅对教书育人的本质和内涵有了更切身的体悟。她曾在风雨交加的夜里踩着一路泥泞到郊外寻找厌学的学生,也曾在深夜备课时收到不知名学生送来的热面条。“课堂上学生炯炯闪亮的求知目光,让我感到幸福,更让我感到责任。”入职两个月后,初出茅庐的唐素梅被市教研室点名面向全市部分老师上朱自清的《春》公开课。“公开课得到了市教研室专家老师的充分肯定,让我倍受鼓舞。”

 

随着教书育人的深入,唐素梅逐渐感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失。“当时我业余学习英语,先生的学贯中西,同学的才华横溢,让我自觉相形见绌,感到才疏学浅。”见贤思齐,工作两年后,唐素梅报考了浙江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研究生班继续深造。“当时有一种强烈的本领恐慌感,觉得知识爆炸时代就要来临,周围人都在用功,我唯有继续充电,才能积蓄更大能量,提升自我,回馈社会。”

 

研究生毕业后,唐素梅回到家乡,在温州市教科所从事教科研和教育杂志编辑工作。1997年,正值浙江省级机关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得到单位批准后,唐素梅积极备战应考,被录用到省体改委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21年的机关工作生涯,直至2018年底根据组织安排,离开机关重返教坛。

 

工作之余,唐素梅常将身边的一些点滴写进古典韵律。“不只是因为学中文、会韵律,更多的是随着年岁增长和经历厚实,对事业人生、自然造化等有了一定的情怀积淀和新的感触。因为感悟和发现,也因为心生美好和胸有情怀,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因子,会自然而然化作旋律、变成文字,从内心流淌而出。诗言志,歌永言,是中华文化的伟大表达,我想,用眼观察、用心体会、用情记录,既是对生活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既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美好精神的弘扬。”

 

    回顾多年的求学和工作生涯,唐素梅感慨万千。“我始终觉得,一个人只有将自身的奋斗求索,深深地融入国家前途命运、社会进步需求之中,生命才会真正富有意义,内心也才会真正充满力量。”唐素梅坦言,几十年弹指一挥间,经历了多地求学、三地工作、六个单位,但无论身在何地、学在何处、干在何职,她都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当年的初心,不要停下求索的脚步。尤其是时隔二十多年重返教坛后,她更深切感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时代赋予了教育新使命,“我明显感到,肩上的担子更沉了,担当的责任更重了,心中的情怀也更深了。”

 

在大学工作期间,唐素梅时常会想起母校的校训,并以此与同事共勉互励。她觉得,为学不易,为师更难,研学不辍才有可能达到“学高”,情怀不熄才有可能达到“身正”;不忘一颗初心、厚植一颗爱心、打磨一颗匠心,方不枉为人师者。“我现在从事的事业,是为打造清廉教育而尽职,是为促进终身学习而努力,任务艰巨,但使命光荣。”

 

采访接近尾声,唐素梅动情地说:“感谢母校,在那段难忘岁月里,用知识和精神的沃土,培植并催发了我心灵深处理想的种子和青春的花蕾。”在问及对学弟学妹们有何寄语时,她真诚地说,“生命就是用来发光的,哪怕只是一只小小萤火虫,也要尽力发出光芒,点亮希望,照亮前路。同学们前程正启,当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学们青春正美,当珍惜光阴,勇敢追梦!未来可期,羡慕你们,更祝福你们!”

 


▲在浙工院工作时与学生合影

 

 

▲在浙江开放大学工作时与学生合影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