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同学风采
当前位置: 校友首页 >> 校友风采 >> 同学风采 >> 正文

学长榜样87 | 郑朝阳:南戏故里传承人

发表时间:2023-03-02 21:56:11    文章来源:    流览量:


 

编写语

1933年以来,温州大学

 

高举“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帜

 

立足浙南大地

 

培养了25万余高素质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温州大学校友办推出

 

“学长榜样”系列访谈栏目

 

聚焦校友一往无前、不负韶华

 

的拼搏岁月

 

探寻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历程

 

展现温大人迎接挑战、奉献青春

 

的榜样故事

 

希望激励更多的温大人

 

努力拼搏、奋发成才

 

传承发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的校训精神

 

  

校友简介

郑朝阳,温州苍南籍,自幼生活在平阳鳌江。1978年考入温州师范专科学校(现温州大学,以下简称温师专)中文专业。历任温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温州市文联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兼)、温州市副市长、温州市政协副主席、一级巡视员等职。国家一级编剧,曾多次获浙江省戏剧节一等奖、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电视“飞天奖”、中国越剧节奖、中国戏剧节奖、“田汉戏剧奖”、“曹禺剧目奖”等。 

 

“松台山下、九山湖畔,同学追逐各自的梦想,直到今天仍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在温师专的三年是我一生中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2023年1月13日,校友郑朝阳接受我们的采访,回忆起在那个人人怀揣梦想的年代,她开启了文艺创作之路,进入五彩的戏剧世界,一个崭新的天地从此在她眼前徐徐展开……

  

 

 

 


温师专开启文学梦

 

1977年,为了减轻家中负担,17岁的郑朝阳一边接了母亲单位家属厂扎板刷的活,一边在高中念书。那年适逢国家恢复高考,“当时,我非常渴望能够得到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1978年她参加了高考。

 

发榜那天,她匆忙跑到鳌江镇教办见证结果。电话如期响起,鳌江镇共有两人上线,其中一人便是郑朝阳。那年她18岁,“我激动得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疯了似的往家跑,想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爸妈。”她以高出录取线30分的成绩,如愿来到温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进入大学校园,丰富的课程和大量的书籍让她激动又紧张,“那时候除了上课的课本,我没看过什么书,突然间学校图书馆有那么多书让我震惊,同学们个个如饥似渴地学习更让我压力巨大。”她庆幸自己选择了中文系,“古典文学是那么美,学不尽的新知识让我感到惊讶又兴奋,它充实了我三年的大学时光。”

 

恢复高考后,年长且有学问的教师回到大学执教,组建了当时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点口吃但对外国文学如数家珍的陶冶我老师、教古典文学的黄加灏老师、板书十分漂亮的胡佐之老师、对古汉语有自己坚守的孙华明老师、教写作的朗诵家姜嘉镳老师等等,他们对后辈倾囊相授的场景,时至今日仍令郑朝阳记忆犹新。

 

温师专为经历各异的同学提供了追求知识的赛道。同届中文系有46人,20岁以下的同学是少数,同学有已经成家的,有从农村插队回来、支边回来、部队转业回来、带薪读书的,他们阅历丰富、学识渊博,比如何乐灵大姐,上大学前就是一名优秀的中学老师;比如王俭美同学,他已经着手研究美学,写成论文寄给哲学大家李泽厚商榷;副班长孔庆来的作文《十五的月亮》被姜嘉镳老师作为范文朗读,她认为这是当时读过最美的一篇文章……

 

那个年代,文学是不少同学心中的梦,能够在校刊上发表文章,是多么令人仰慕的一件事。“校刊《九山湖》,优美的文字刻在蜡纸上油印出来,散发着墨香,很醉人。”她回忆道,“班里不少同学在《九山湖》上发表作品了,我好羡慕,他们仿佛一面面旗帜,在我心中猎猎作响,可是我不敢向《九山湖》投稿。”

 

1980年,温州地区文化部门主办的《瓯海》创刊,征稿的消息传到校园,她悄悄将自己创作的短篇小说《菱菱姑娘的喜糖》寄给了编辑部。令她惊喜的是,小说竟被录用发表在创刊号上,她还受邀参加了编辑部在温州雪山宾馆举办的创作会议,“是温师专的氛围把我引到了文学创作这条路上。”

 

 

▲78中文两个班的同学在自修

 

教师生涯结缘戏剧

 

1981年8月,郑朝阳温师专毕业,分配到平阳鳌江中学执教。“因为读书时在《瓯海》发过一个短篇,我一直希望以后能从事和写作有关的工作。”

 

那天她带着自己的小说到县文化馆毛遂自荐,馆长觉得她是个人才,便向县文化局局长汇报。文化局确实也很需要创作干部, 但需要写戏剧的人才。郑朝阳有点不知所措,“长这么大, 还没看过戏, 别说写戏。可我真的很想调到县文化馆去做一名写作干部,于是就想写个戏给局长看看。”

 

八十年代初,传统戏剧刚从“文革”的禁锢中走出。面对从没接触过的戏剧,郑朝阳有些找不着北。好在局长在出难题的同时还为她指了一条路,介绍了一位“右派”平反的尤文贵老师(温州著名剧作家)。尤老师也很欣赏她的才华,为了提携后辈,尤老师与她合作改编了《聊斋》故事中的《仇大娘》,一年后写成瓯剧剧本《仇大姑娘》上演,获浙江省首届戏剧节一等奖。

 

当时电视还不普及,“三并举(戏剧汇演)”戏剧节为老百姓提供了较多观赏戏剧的机会,郑朝阳观赏了大量戏曲,从中学习、琢磨。“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凭我当时的知识储备很长时间学不会,越学不会就越犟、越较劲,一学学了三十多年。”她当时一边教书一边钻研戏剧创作。“学过戏剧创作以后,我讲课最大的特点是学会了展开故事、人物分析。除了文字、段落、结构以外,还会讲到课文背后的故事。”戏剧创作的方法论在教学上举一反三,使郑朝阳成为了温州市较早一批的教坛新秀。

 

 


▲越剧《洗马桥》剧照

 

接过南戏传承的接力棒

 

1990年代,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戏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南戏故里后继乏人”八个字出现在了温州市文化局党组领导给市委的报告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在温州龙湾区教委任中学语文教研员的郑朝阳被调入温州市艺术研究所任专业编剧。

 

在艺术研究所的十年,她以每年一到两部的创作频率持续写戏,同时兼任所里的出纳,“这是我发愤创作的十年,大概写了十几部戏,可是能够被剧团录用搬上舞台的也就两三部。”她最终凭借《宫墙柳》《洗马桥》几部很有影响的作品在戏剧界站稳了脚跟,在她从事专业创作的第十个年头,评上了国家“一级编剧”的职称,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一级编剧。

 

“有人听说我是一名戏剧编剧,很为我惋惜:年纪轻轻为何要给戏剧‘陪葬’呢?”那是传统戏剧被认为穷途末路的年代,悲壮的氛围充斥在传统戏剧从业者之间。但郑朝阳不这么认为,“能够成为专业编剧,我反而感到十分踏实,我不能辜负千方百计把我调到专业创作单位的领导和那些培养我的老师。”

 

1997年,温州市文化局启动“温州南戏新编系列工程”,动员全市戏剧力量推出了六部新编南戏,轰动国内外戏剧界。“那时我刚从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回来,在艺术见解、创作实力上都有了一个飞跃。虽然我着手改编的《金钗记》这部剧基础较差,但给了我很大的创作空间,我对原作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编。”

 

南戏《金钗记》流传于宋元年间,原剧本已失传,郑朝阳从温州鼓词本《洗马桥头祭羹饭》中寻找灵感,在保持原来故事框架的基础上对人物、情节重新建构,创作出了新编南戏《洗马桥》。自创排以来,该剧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曹禺戏剧奖剧目奖”、浙江省第八届戏剧节优秀演出奖、浙江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第十三届电视“牡丹奖”等。二十多年过去,《洗马桥》已被全国各地几十个剧团、剧种搬演,也成为浙江省对外公布的经典保留剧目。

 

温州有一个令外人羡慕的演出市场,全市8个国有剧团、54个民间职业剧团, 长年在农村演出。“作为一名温州编剧,为温州剧团写戏, 其实也就是为农民写戏,自然要创作农民爱看、剧团演出不会亏本的戏。”撷取家长里短的题材,编写好看的故事,塑造市井人物,成为她的创作追求,于是有了《宫墙柳》《洗心记》《洗马桥》《木兰别传》《温州女人》《东瓯王》等作品,成为各剧团长期演出的保留剧目,广受百姓喜爱。

 

回首在研究所的十年,郑朝阳感叹自己仿佛是接下了南戏传承的接力棒,“前辈们寄予我们厚望,把南戏的重担交到后辈手上。”

 

 


▲《洗心斋剧作选》

 

从政归来不忘初心

 

郑朝阳曾认为自己这辈子会在艺术研究所干到退休。令她感到意外的是,2000年1月,组织上一纸调令,她从此走上了行政岗位。先是任温州市文化局局长助理,次年任温州市文化局副局长,2005年担任温州市文联主席兼省文联副主席,2012年2月走上温州市政府副市长的岗位。这时候她意识到行政工作沉甸甸的压力,决定暂时告别创作,全身心投入政府工作。她从过去创作的作品中选了六个剧本编成《洗心斋剧作选》,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走出校园三十年的成果,向母校、老师、同学汇报,向上演她剧本的单位、团体致谢。

 

在市政府工作期间,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她全身心投入,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民族宗教等领域破除了一系列难题,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回顾行政工作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她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创作之路停滞了八年,但思想境界、生命格局得到了很大提升,个人阅历、视野、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拓展。

 

2019年4月,郑朝阳调任温州市政协副主席后,就决心“回归初心,重操旧业,继续创作”。现在她应邀为省内外各剧团写戏,先后创作了越剧《苏秦》、甬剧《众家姆妈》、婺剧《踏摇娘》、歌舞剧《这片草原》、瓯剧《弄潮》、越剧《第一缕阳光》等。2019年10月24日,由绍兴小百花献演的越剧《苏秦》走进温州大学,向母校师生呈现了一个励志自强、心怀天下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演绎收获了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如今回头再看“南戏故里后继乏人”这八个字,郑朝阳由衷地希望能够实现从“接旗人”到“授旗人”身份的转变,在自己从事创作的同时,也为戏剧创作人才的培养尽一份心力,“就像老师们当年培养我那样,培养戏剧创作接班人。”

 

 

▲时任温州市副市长的郑朝阳一行来温大调研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