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同学风采
当前位置: 校友首页 >> 校友风采 >> 同学风采 >> 正文

学长榜样88 | 薛元:从母校开始与新闻结缘

发表时间:2023-03-03 22:04:05    文章来源:    流览量:


编写语

1933年以来,温州大学

 

高举“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帜

 

立足浙南大地

 

培养了25万余高素质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温州大学校友办推出

 

“学长榜样”系列访谈栏目

 

聚焦校友一往无前、不负韶华

 

的拼搏岁月

 

探寻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历程

 

展现温大人迎接挑战、奉献青春

 

的榜样故事

 

希望激励更多的温大人

 

努力拼搏、奋发成才

 

传承发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的校训精神

 

 

 

 

 

 

校友简介

薛元,原名薛小元,生于1961年,温州平阳人。1990年毕业于温州教育学院(现温州大学)中文专业,高级编辑。曾任温州侨乡报副总编辑、温州都市报总编辑、温州晚报总编辑、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等职务,浙江新闻最高奖“飘萍奖”获得者。现为温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温州市记协)主席、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不不不,可别喊我什么老总或主席……”初次采访会面时,薛元便直言,他一直以来更愿意别人称呼他“薛生”。在温州话中“薛生”即“薛先生”,而“先生”有三层含义——一指教书老师,二指生活工作中的同路人,三是性别指代。因此,不论贫富高低,有无文化,都可唤做“先生”,也更显彼此亲近。在一番随和的交谈后,薛元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生涯以及不平凡的新闻从业经历。

 

 


院长“八字妙解”滋养无穷

 

薛元上小学时遇上“文革”,没能接受良好的正规教育,初中读了一年半便辍学,去当时的平阳县万全区练川公社十五殿小学代课,不久被调往练川中心校当民办教师。课余时间,薛元常去该校附设的初中班级旁听多门课程,边教边学,边学边教,逐渐熟悉了初中教材,后成为初中语文教师。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薛元在懵懵懂懂中有了新的憧憬,只是第一次高考未能如愿。1988年,他参加了成人高考,被温州教育学院中文专业录取——27岁的薛元迎来了崭新的求学生活。

 

1988年9月,薛元从平阳宋埠来到温州市区九山湖畔,走进狭窄的石坦巷,找到了“温州教育学院”。那块漆面脱落、斑驳陈旧的校牌,和另一边温州师范学院宽敞而鲜亮的门面形成鲜明对比。许多同学吐槽“这完全不像大学”,薛元心中也满是失落。

 

时任温州教育学院院长毛政敏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有一段非常精妙的引导:我知道,大家觉得我们学院的办学环境有些寒碜,但我想和大家分享八个字,即“求学务实、为人低调”,接下来你们与老师有更多接触后,会感觉到教育学院和教育学院老师都非同一般。这番话,对薛元来说可谓醍醐灌顶。

 

薛元的新闻启蒙也是在温州教育学院。当时《温州日报》上开设的《群言堂》等栏目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教写作课的周永松老师鼓励他说:“写作要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报纸上的评论写作,是锻炼自己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你有这个基础,应该去试试。”于是,他开始尝试写作新闻小评论,且慢慢有所悟也有所获。有时,连续三天在《温州日报》版面上都能看到他的“豆腐块”文章。

 

教先秦文学的蔡世新老师,也是薛元求学时的恩师。蔡世新老师会经常“敲打”他说,做学问贵在坚持,不要骄傲,学有所用,服务社会,是学者本份。

 

让薛元惦念的还有一大一小两位班主任。年纪大的班主任吴式南老师教文学概论,对薛元写作技能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位年轻的班主任王向愈老师带给薛元的是亲和力和感染力的熏陶。王向愈老师教的是明清文学,其本人一如明清小说,特受学生喜欢,课后常和学生打成一片。王老师课堂上的感染力和课余的亲和力,深深影响着薛元。多年以后,薛元在新闻实践中也一直提醒自己,时刻注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薛元坦言,短短两年,影响深远。两年里,他在《温州日报》等报纸上刊登的稿件百多篇,由此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温州侨乡报位于市区木杓巷民房二楼的办公旧址

 

学做“纯粹报人”为创业赋能

 

1990年6月,薛元从温州教育学院毕业后,成为平阳中学的语文老师。次年1月,《温州侨乡报》因半月刊改为周报,需要招聘记者编辑。经温州日报《群言堂》编辑任远推荐,他来到温州侨乡报社所在的市区木杓巷31号应聘,由此开启真正的新闻从业之旅。

 

当时的木杓巷道路两旁密密麻麻排着卖布料和牛仔裤的摊位,几经探寻,在一幢民房的二楼找到了温州侨乡报社办公室。十来个人,七八条枪,几张有点显旧的办公桌椅,便是全部家当。简陋的办公环境让薛元心头一颤,失落之情与入学温州教育学院时颇为相似。

 

谈及在温州侨乡报坚持并坚守的原因,薛元借用了时任温州侨乡报总编辑助理何建平(后为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和他初次见面时说的话:“眼下侨乡报虽然影响力很弱,但报纸有自己的刊号,独一无二,通常很难获批,只要以后我们把报纸办好,把影响力做大,侨乡报就会壮大发展。”正是这“独一无二的开导”,打消了薛元心中的疑虑。特别是在老一代报人蔡育麟、周纪宣等总编辑的言传身教之下,学做一名“纯粹报人”便悄悄在他心中扎下根来。他很快进入角色,埋头工作,主动承揽编辑部的活,采、编、排、校,不停地学不停地练不停地琢磨,报纸采编十八般武艺,他都能拿得起,并日趋熟练。

 

《温州侨乡报》最初定位以报道侨人侨事为主,并且半个月一期,邮寄到国外,温州普通市民鲜有所闻,自然其营收能力极差,生存堪忧。好看,有用,内容为王,是办报的铁律,也是当时报社决策层思考谋划的第一要务。在蔡育麟、周纪宣、何建平等前辈和领导的指导下,特别是周纪宣总编辑提出“办一张市民生活报”新理念后,作为编辑部主任及后来担任副总编辑的薛元,和同事一道成为这一办报思路的忠实践行者,特别注重“擅长讲故事、说好普通话”(即贴近普通百姓的新闻话语体系),逐渐形成独特的侨乡报报道风格,为温州市民喜闻乐见。后来,改周报为周五报,他们又因时而变因势而变,要深度更要速度,重新闻更重服务。薛元还带领团队开辟“昨夜最后消息”,在凌晨出报前派记者“巡街”,即前往医院急诊室抢救室、119火警110热线接听室等场所,抓取最新的新闻素材,自己则坚守编辑部统筹处理稿件,争取以最强时效最鲜活题材满足读者需求。于是,凌晨时分抢救室内关乎生死时速的故事、消防火场的一线报告、车站码头深夜的温暖故事……频频于第一时间传递给读者。记者漏夜工作,也感动了各行各业与记者有过工作接触的人。后来,这些人或成为单位的领导,或是行业的领跑者,但他们都与记者结下了深厚友谊,都成了《温州侨乡报》的“编外推销员”。

 

创业艰难百战多。那段时间,薛元和编辑部同事工作没日没夜,常常是“天亮时说晚安”。2003年,他走上温州都市报总编辑岗位,除了出差,依然每天和同事一起值夜班,看大样(报纸拼版完成后打印出来的样张),雷打不动。薛元说,是团队学做“纯粹报人”的敬业乐业和专业,为《温州侨乡报》及后来的《温州都市报》快速发展注入了不竭的能量。

 

2001年7月1日,《温州侨乡报》更名为《温州都市报》。报名改了,“市民生活报”的定位始终未变,学做“纯粹报人”初心不改。担任总编辑十年间,薛元和他的团队紧紧把握住报业发展的黄金窗口期,让《温州都市报》赢得了读者喜爱,发行量最高时达到33万份,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地市级都市类报纸榜首。他自己也由报业门外汉成长为高级编辑,并获浙江新闻最高奖——飘萍奖。

 

 


▲2009年记者节前,温州都市报举办大型服务读者的活动现场

 

做新闻办报纸很有意思

 

“做新闻,办报纸,很有意思!”每每谈及新闻领域的话题,薛元总是兴致勃勃。在他看来,“很有意思”至少体现在三个维度——一,记者永远是求知者;二,记者永远是守望者;三,记者永远是服务者。沉浸其中,乐趣无穷。

 

他说,相较于其他工作,做新闻最大的不同是既要“专”又要“博”。他曾经采访过本市一位外科专家,为此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这位专家的出身、家庭、兴趣、爱好、专业建树等相关情况。不这样潜心准备,写不出采访提纲,提不出读者欲知而未知的问题,打不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甚至搭不上话,“没有共心共情共鸣,怎能写出好稿子,怎能讲述好故事?而每一次采写,就是一次求知的再出发、认知的再完善、真知的再提升。”

 

何为好记者?薛元给出的答案是:跑得勤不勤、看得透不透、谋得深不深、写得好不好。由此,他对记者专业上的要求极为苛刻。稿子稍有疑问,打回原形,从头再来。记者叶锡环去文成采访“野猴扰民”一事,曾想急就成章。薛元了解情况后与他多次商量探讨,要求他从村庄变迁、生态背景、政府举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等多维度深入采访。叶锡环几番扎进大山深处,前后一个多月,最终《一只野猴改变百年村史》一稿让同行“尖叫”,获当年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薛元说,为民发声,守望公平正义,做好舆论监督报道,是新闻记者的职责。于读者而言,是生活的艰难和不公被关注,对社会而言,是公众的良知和温暖被激发,是运行和管理的不足被矫正。舆论监督做好了,问题解决了,工作改进了,百姓开心了,党委政府的威信更高了,“这多么有意义,多么有意思!”如今,若再去翻阅当时的《温州都市报》和《温州晚报》,会发现舆论监督报道贯穿始终。如《病死猪肉追踪》《三都岭为何成伤堵岭》等系列监督报道案例,至今仍为业界津津乐道。

 

至于服务,薛元是这样诠释的——做新闻,两个服务不能有丝毫怠慢,一是服务大局,二是服务大众。大局服务好,服务大众才有根本依靠;大众服务好,服务大局添了基础力量。办报纸,始终应该上对天线,下接地气。“老老实实,沉下心,俯下身,你做的新闻真真切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受众自然喜欢。这,很有意义,很有意思。”

 

从平阳农村到三尺讲台执教,从母校求学到新闻领域深耕30多年,他发自肺腑地说:“温州教育学院低调务实的校风一直滋养着我,这比知识更重要、更宝贵。”

 

 


▲薛元任温州都市报总编辑期间,参加编前会点评新闻稿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