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语
自1933年以来,温州大学
高举“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帜
立足浙南大地
培养了25万余高素质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温州大学校友办推出
“学长榜样”系列访谈栏目
聚焦校友一往无前、不负韶华
的拼搏岁月
探寻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历程
展现温大人迎接挑战、奉献青春
的榜样故事
希望激励更多的温大人
努力拼搏、奋发成才
传承发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的校训精神
校友简介
王安国,高级教师。1988年考入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任教于瑞安任岩松中学、瑞安中学,曾任瑞安十中校长,现任瑞安中学校长。曾获瑞安市第六届教坛新秀、温州市第六届教坛宿将、温州市第七届名校长,2005年获瑞安市优秀教师、2014年温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与陈迪妹教授合作主编大学先修课程《化学案例:实验与探究》,参编《中学化学疑难问题剖析》《高中化学学案题库》;主持省级课题《基于“六化”学案高中自主学习模式》获省规划课题一等奖,浙江省基础教育二等奖,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乙炔合成苯的联想和启示》等10篇文章,《中学化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获全国化学会论文二等奖,《中学化学拓展性实验》获温州市精品课程。
“早上八点吧,在办公室可以吗,我六点半就开始工作了。”和王安国学长约定采访时,他如是说。由于疫情原因,我们的交谈是线上进行的。他一见面就是笑盈盈的,气质儒雅,神情温和,令人如沐春风。谈及昔日求学经历,他反复提到“印象深刻”这四个字,大学时每一位老师的名字,教过的课程,同学间发生的趣事,他都记忆深刻。而说到他的学生,更是如数家珍。
印象深刻的大学生活
王安国于1988年考入当时的温州师范学院化学系。他告诉我们,当时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并不很看好,自己对老师这个职业也没有什么想法,只是觉得很敬畏。他直言:“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能上大学本科,就已经很不错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当时父母也这样想。在那个时代,考上大学之后干什么工作大家都是很敬畏的。不像现在,当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
“要说起大学老师,印象最深刻的哪里是一位呀,我现在回想起来,大学的老师个个都历历在目。”王安国声音大了一些,神情有些激动,言语间仿佛回到了很多年前的大学生活。
入学第一天,有位老师走过来喊他的名字,说道:“王安国,你已经报到了。”这让王安国感到迷惑不解,自己只是一名新入学的大学生,在这里怎么会有老师认识自己呢?上课后才发现,原来不止是对他这样,这位老师清楚全班人的名字,以及高中学校和家庭背景,对学生了如指掌,后来了解到这位“百晓先生”竟是化学院的领导张力学。张老师鼓励学生们多读书,多学习,早上不要睡懒觉,自己更是身体力行,数年如一日,每天早上,从老城区到新城区,步行一个小时,督促学生早点起床。那段时间化学系的学风是极好的,成绩也是极好的。王安国停顿了一下说:“张力学老师不管是教学,做人,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我一生的榜样。”
在课程学习方面,王安国在校期间成绩比较好的是有机化学,这门课是两位老师同时教学,可是这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却䢛然不同。叶芳尘老师非常严谨,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废话,只有满满的四张板书;而周瑞明老师很诙谐,人很幽默,上课很轻松,寓教于乐,能让自己和同学们完全沉入到化学中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说很想有机会再去拜访拜访这些恩师。
王安国还记得自己住的寝室是“216”,他与寝室同学关系非常好,有时间会一同骑车出去游玩。每个学期初大家都会把自己家乡的特产带过来,一起分享。从洞头带过来的鳗鱼干,瑞安的双炊糕,滕桥的熏鸡,还有杭州、丽水等地带过来的特色货,那时候觉得太美味了,大家坐在一起吃就是一顿豪华大餐。曾经学习的知识或其他东西可能会忘记,但是这些美好而珍贵的回忆却是终身的美好回忆。
▲王安国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做化学实验
“悟”是应对困难的最好方式
1992年毕业后,王安国就走上了教学岗位,第一站是瑞安市任岩松中学。
王安国首度任教是高二化学,与高二的学生年龄差距不大,与同学们交流很顺畅,课堂上总是一片欢声笑语,至今回忆起来,都觉得那时候像朋友一样的相处,是教学生涯里一段美好的回忆。可是,教学不光是要搞好和同学们的关系,教学的关键,还是在于“教”。认真准备教案,课堂效果很好,可是学生成绩没有提升,这让王安国十分困惑。在研究很久之后,王安国才意识到,对学生来说,把课堂知识内化吸收,才能真正提升学习能力。教育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应该是学生自主能力的锻炼。
王安国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体验,做作业是学习体验有效的举措。他曾经带过一个入学时成绩很差的班级,他通过以作业抓手“精心设计、全批全改”这个方法,来掌握学生的学情,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最终同学们成绩大幅提升。几年以后,他所带班级的高考成绩是全校最好的。
人生的路上难免会遇到曲折,王安国认为“悟”是应对困难的最好方式。所谓悟就是总结、思考、比较、反省,困难是一直存在的,教育本身的目的便是使人开悟,同时教育工作本身也要不断地悟,只有改善自身的不足,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王安国逐渐形成了一套教育理念,他与我们分享了自己教育理念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年轻的王安国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老师讲课上,注重备课与讲课的精彩程度。后来他认识到,这样的老师固然得到学生喜爱,但把化学课变成一种表演课、演讲课,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
第二个阶段,他把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达成作为教育的目标,教授学生知识点,技能,重点研究怎样在课堂展示和作业上下工夫,即成为“经师”。
第三个阶段,则从经师到人师的转变。以老师的行为规范影响学生的品行,润物细无声,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才会有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地深究和探索。
▲王安国校长和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合照
给学生写明信片的校长
2012年9月,王安国被任命为瑞安中学管理教学的副校长。由于工作需要,4年后的2016年8月,王安国又走马上任瑞安十中校长。
作为校长,王安国很少给学生上课,但他熟悉、了解这些孩子。王安国从桌上翻出一本蓝色的册子,拿到镜头前展示给我们看,上面满满当当地记录着学生们的名字。这样的花名册,王安国每个学期都会准备一本,上面记录着每个学生的特点、学习状态,王安国说,“这些都是我应该要把握的。”
王安国还有一个和学生沟通的办法,就是给他们写明信片。“明信片我经常写的。每个校长都有对学生不同的鼓励方法,明信片就是我对学生的一种鼓励方式。”王安国面带微笑地说道。
我们好奇地问,平时工作那么忙,还要关心到每一个学生,会觉得很累吗?王安国笑着解释,“怎么会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学生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书写不同内容的明信片,“不管是学习成绩特别好,还是某些方面有专长,都要记下来。因为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要鼓励他们向各自擅长的方向发展。”
在王安国看来,教学中陪伴是最重要的,技能、知识、情感、价值观会通过陪伴慢慢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教学才真正发生了。
王安国回到母校给温州大学的毕业生做讲座时,还说过这样一段话:同学们读什么大学,什么专业,以后出去做什么工作,其实这些都没有那么重要,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你的持续专注能力。“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一点,10年专注一件事,甚至是20年、30年,一直专注一件事情,成功对你来说,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王安国以此告诫温大的学弟学妹们:“专注才是成功的密钥。”
▲王安国校长带领记者们参观校园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