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问题是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现代社会,这一问题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生态文明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对生态文明问题给予了充分论述和高度关注。
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上。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十八大以来的工作时指出,过去五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党全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加快形成。主要表现在:资源节约有效推进,能源消耗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不仅如此,我们还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面对包括自然界方面在内的一切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有更加自觉的防范意识。
正是基于这样的责任意识和清醒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并在治国方略的高度上加以了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在本世纪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起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三个方面都涉及到生态文明问题。一是在新发展理念方面,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要树立和践行“绿山清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三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还在未来发展的各个阶段问题上详细地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在生态文明方面的要求是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生态文明也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一样得到全面提升。
不仅如此,十九大报告也和十八大报告一样用单篇形式(“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就当前的生态建设进行具体规划和部署。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二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三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四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建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可见,十九大报告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的诸多方面都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无疑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十九大报告站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高度上对生态文明问题的一系列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一般认为,“生态学”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首先正式提出。而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发表《寂静的春天》之后,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其实,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谈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人对自然的依赖性:“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1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更是深刻地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559-560页。)他还举例说:“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认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盈利的咖啡树利用一个世纪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保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和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奇的是:取得上述成果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后果,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562-563页。)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殃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显然,十九大报告中的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一脉相承。
十九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周易》中用元(始,象征春天)亨(顺,象征夏天)利(益,象征秋天)贞(正,象征冬天)概括事物在各发展阶段的状态,体现了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视。《老子》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智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庄子?知北游》则这样写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可见,道家主张人的行为应当遵循天地的规律,效法天地的变化,看到世界纯净的原貌,尊重万物的整体性,认为这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的荀子吸收了道家“自然天”的思想,将天还原为自然的天,将人看作“自然的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生态理念,明确自然界和人类各自的规律和职分,“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礼论第十九)。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可以说,十九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最好明证之一。
(马克思主义学院 付德军)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