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贯彻落实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牢牢抓住党支部建设这个关键,建好建强党支部,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学校将2018年确定为“党支部建设年”。学校官网特辟“党支部建设年”专栏,下设“动态”“采撷”“践悟”等子栏目,持续报道各基层党组织开展支部建设工作动态,选登党员干部及师生群众干在实处的学思践悟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和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固本强基至关重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政治优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始终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从哪里来
“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不是口号,是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来看,1847年6月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国际上第一个统一、公开的无产阶级政党,其组织来源就是当时遍布欧洲各国分散的、具有无产阶级政治组织性质的正义者同盟等。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史来看,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北京、上海、广州、济南、武汉、长沙、巴黎、东京等地已经有了共产主义小组,这些共产主义小组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直接组织基础。可见,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基础就来自于分散的、具有支部性质的基层政治组织。
1926年7月中共在上海召开中央执委第三次会议提出“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原则,明确党支部是党的生活中心,是每个党员生活的中心。这一原则不仅得到了党内的广泛拥护,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与指导。1927年9月毛泽东在著名的“三湾改编”中提出将“支部建在连上”,使“一切工作到支部”从原则发展到制度实践。由此,通过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导向,逐步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思想,促进了党对革命军队、对武装斗争的领导,这对后来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始终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党和国家的事业推进到哪里,党的支部就建在哪里。也正是得益于体系化、规范化的党支部建设,才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有效的贯彻落实;正是得益于党支部的桥梁纽带作用,才使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得益于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才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
二、“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还有必要吗
党支部是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堡垒坚强,组织就坚强,堡垒松散、涣散,整个党也就危险了。
在基层党建的实践中,对“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导向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有人认为只要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决策正确,基层党支部不反对,就不会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有的认为没有必要把党的全部工作都“压”到支部,党的工作任务也要分层分类,区别对待;甚至不少人认为,“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会导致对基层具体业务工作的不利影响……这些认识偏差的根源在于没有辩证地把握“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思想导向,没有认识到如果党的工作到不了支部、党的上级组织对党支部的领导失去有效性,后果将会是怎样的。党建史上大大小小的教训并不少见,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最为典型。苏联解体有诸多主客观因素,其一正是由于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导致苏联党和国家的体制僵化,压制了基层的活力,堵塞了“自下而上”的渠道,使党的工作重心过于集中在“金字塔尖”,导致党和国家的命运系于党的个别领袖,其后果使党失去了广泛、稳固的基层基础,当危险来临之际,党没有任何组织动员力,没有回旋的余地,精心缔造的社会主义大厦轰然倒塌。
党的十九大强调,“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贯彻新时代新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确保党的政治属性在支部凸显、政治功能在支部发挥。
三、怎样使“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从风云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实际出发,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新的伟大工程,在全党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管党治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为开启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也为世界政党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还没有最终实现,前进的道路依然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此,我们必须始终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结合高校办学实际和党建工作实际,抓严抓细抓实党支部工作,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一是,要继续巩固“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传统路径,把过去好的、有效的做法经验发扬光大。例如,党支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制度,要长期坚持,重点是提升内涵,提升规范性和实效性。
二是,要继续夯实“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学校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重心向基层党组织、党支部前移,着力补齐“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机制短板。从实际来看,党的工作“在面上”的机制是比较健全的,但党的工作到支部的机制是严重缺失的。例如,党建队伍“双带头人”制度,党务工作者职务、职称“双线晋升”制度,党建“两个工作量”的落实、分党委(党总支)抓党支部建设的主体责任落实、师生党支部在教学、科研、学习、成长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等等,都需要机制探索与创新。
三是,倾力抓好党建信息化建设。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是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一种新常态。传统党建机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党建信息化建设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信息化的整体进程,抓紧补上“党建信息化”这一课迫在眉睫。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