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母校新闻
当前位置: 校友首页 >> 新闻动态 >> 母校新闻 >> 正文

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始终

发表时间:2018-06-05 08:45:00    文章来源:    流览量:

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始终

超豪学区党委书记  何毅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系统阐述了我国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重要讲话,可以看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一步上升为“贯穿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对我们增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总结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作出的科学概括。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建党建军的优良传统。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我党的传家宝,成为我党开展革命斗争、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1927年9月底,毛泽东针对部队存在的组织和思想较混乱的问题,通过“三湾改编”将“支部建在连上”,有效解决了军队基层组织党的领导薄弱的问题,加强了军队的政治工作,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为军队成为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军队提供了坚强保障。

军事领域如此,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如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女子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等都具有浓郁的红色基因。这些新型高校从一开始就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办学的重要思想指导,将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最核心的位置,从而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出一大批又红又专的革命者和建设者。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领导的根本制度,写入党的章程和教育法规,成为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九十多年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坚持了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人才培养就得到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就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什么时候放弃或弱化了党对高校的集中统一领导,松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就受到影响甚至发生危及社会稳定的动荡。

二、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指出了教育具有的“知识积累、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普遍功能,也深刻指出了教育应该培养“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这是教育的政治使命所在。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实际和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而自我封闭运行。

教育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在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共同性。古往今来的学校如此,具有多元传统的西方大学同样如此。作为古典大学的代表,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自始至终都在努力为英国培养服务皇室王权和上层阶层的绅士,即使受到公众的指责也不为所动,直到近代面对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才有所调整。德国的柏林大学从开始建立就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承载着德国民族复兴的重任。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因为打破大学的传统封闭状态,努力发挥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积极促进全州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从而诞生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以上大学分别代表了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种职能的不同实现模式。但是,归根结底,它们都因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同向而行而取得成功。我国的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底色擦的更亮更红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使命。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大学发扬光大,就是总书记讲的要坚守意识形态的安全观、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的办学观。

三、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合格人才培养体系的先决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德是品德、道德、公德,是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需遵从思想和行为规范,在金文中“目正心正是谓德”。才是才能,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手段。对个体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在人才评价中,有德有才为精品,无德无才为废品,有德无才为成品,无德有才为毒品。在实际用人中,有德有才重用,有德无才慎用,无德无才弃用,无德有才坚决不用。可见,才与德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才与德密切不可分,不可偏废。

对德性之重视是自古以来中西教育所同然。钱穆曾指出,中国的学问传统向来有“人统”“事统”“学统”三大系统,中国之学问最重第一系统。即“人统”,强调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一有理想有价值的人。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而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字为先,人才培养既有“智体美”等“才”的方面的要求,更有“德”的引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才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学科专业的主载体,而德的培养主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只有信念坚定、目标清晰、品行端正,人才的培养才具有正确的方向,才能在德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其能力和本领,为其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说“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深刻认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最终落脚点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