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校友首页 >> 校友风采 >> 校友风采 >> 正文

学长榜样⑱ | 张安将:心有所信,方能远行

发表时间:2022-07-12 13:48:12    文章来源:    流览量:


编写语

 

1933年以来,温州大学

 

高举“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帜

 

立足浙南大地

 

培养了24万余高素质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温州大学校友办推出

 

“学长榜样”系列访谈栏目

 

聚焦校友一往无前、不负韶华

 

的拼搏岁月

 

探寻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历程

 

展现温大人迎接挑战、奉献青春

 

的榜样故事

 

希望激励更多的温大人

 

努力拼搏、奋发成才

 

传承发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的校训精神

 

 

 

 

 

 

校友简介

 

张安将,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瑞安人。1983年毕业于温州师范专科学校(现温州大学,以下简称温师专)化学专业。2004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2007年7月以来任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有机化学及有机波谱学的研究,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解析方面有系统的研究积累。为企业开发了橡胶化学品预分散母胶粒系列产品、纳米碳酸钙系列产品等,每年增加产值亿元以上。在磷石膏提纯及制备硫酸钙晶须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有望解决磷石膏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世界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2001年、2004年分别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

   

    5月15日下午,在持续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张安将学长始终笑声不断。与大多数人印象中沉默、刻板的科研人员形象不同,这位在有机化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满怀热情,他一再说:“自信自强很重要!”相较于许多人按部就班的生活经历,他总是在不断突破自己,无论是学历上的限制还是工作上的瓶颈,都从未让他停下前进的步伐。

 

 



“我是有点另类的”

 

 

1983年毕业于温师专成为一名中学老师至今,张安将从事化学材料相关工作已近40年。谈起这一路走来的经历,他总是打趣地说自己是一个“另类的人”。

 

“当时化学成绩比较好,也喜欢化学,感觉化学的知识面比普通的理工科要丰富点。一开始在中学当老师,到后来读研究生,这一路都是做化学。”从一个专科生到硕士、硕导、博士、博导,就是凭借着一股“另类的”精神,张安将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求学之路。

 

刚踏进温师专的校门,张安将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考研。尽管专科生没有考研的资格,但他还是早早准备好了相关书籍。在其他同学为期末考试发愁的时候,他却把重心放在考研上,坚持去图书馆学习,早起去湖边背单词,“英语对我来说比较难,所以对英语特别重视。”

 

张安将在中学工作两年后,终于拿到了单位的介绍信,获得了考研的机会。“大学里考上研究生的人特别少。当时从温师专毕业,我是我们班第一个考研究生的。”他笑着调侃道:“专科生去考研究生,人家肯定认为是有毛病的。”

 

对这样一个看似“另类”的决定,张安将内心却十分坚定。“如果要做有影响、对社会有重要贡献的学问、技术,那肯定要去深造。你如果走上学术道路,一定要去考研究生,这条路没办法绕开。”

 

当时还在中学任教的张安将请温大的一位校友帮他代课,自己腾出一个月时间在家复习。他笑说,这个考研的决定改变的并不只是个人的命运,而是“给很多学弟学妹增加了学习的信心”。

 

1985年到1988年,张安将在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毕业后在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从事波谱学及天然产物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93年又远赴葡萄牙里斯本高等工学院留学一年。那时的张安将已经是国内核磁共振波谱学的研究专家了,在中草药四川贝母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漫漫求学路,始终不变的是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当时的温师院科研力量薄弱,师资紧缺,张安将回国后一心一意想为家乡高等教育的发展尽一份力。在很多人的不解与惋惜中,他回到了母校温师院工作,心底那股“另类”的精神又澎湃起来。

 

他积极邀请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蒋耀忠研究员来温作学术报告,积极与浙大化学学院教授们进行学术交流,先后促成了温师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联合培养有机化学研究生,而他也成为了温师院历史上第一个硕士生导师。“温师院很多个历史上的第一,都是我突破的。这不仅给学校引进了人才,也获得了很多资源,让其他老师成长起来。所以,我对学校是很有感情的。”

 

在为母校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张安将也始终没有放弃追求更高的目标。“人对社会应该有更多的价值,那我的人生价值不可能做到这个职位就完了,至少我还要做学问,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所以很多人说我幼稚也好,或者另类也好,我就我行我素。”哪怕已经被评为了教授,张安将依旧选择读博,这也为他成为温师院第一个博士生导师、推进有机化学学科建设、博士点建设打下了一点基础。

 

 

▲最后一排左三为张安将

 


教学是件快乐的事

 

在温师院任职期间,张安将不仅是学校的图书馆馆长,同时也是一名教授,负责学生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人家说我双肩挑,做行政又做教学,太累了。”但张安将觉得“做教学是很快乐的”。

 

在教学过程中,张安将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他们进行交流。他认为,做教授不应该居高临下,而应当平易近人。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奥的科学知识,和学生在同一个思想平台上交流并分享经验,这样的相处模式让他感到温馨和快乐。

 

张安将“朋友式”的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子,使他们勇敢追求理想,敢于突破学历阻碍,最终考上研究生、评上教授,走上和他一样的道路。

 

“作为老师,我会观察哪个同学开心,哪个同学忧愁。”张安将担任教授时,总会特意去接触情绪不好的学生,安抚他们、理解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张安将发现了许多迷茫的学生,而潘跃晓正是其中一个。现在的她已是温州大学化材学院的一名教授了。

 

对于这段师生情缘,张安将印象深刻。“我当时看到这个同学有点忧伤,事实上她就是不想读书了。于是我就跟她沟通,后来她转变了想法,读了研究生。”当时,潘跃晓正面临着人生的困境。虽然考上了温师院化学系,但她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未来也不想去中学做一名教师,那么她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在张安将老师的开导下,潘跃晓不仅完成了本科学业、考上了研究生,还留学美国。最后她选择回到温大,评上了教授,与化学结缘一辈子。

 

就在去年,潘跃晓专门为他们的师生情做了一首小诗,开头这样写着:“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中,不经意地遇到一个人,听到一句话,可能影响我们一生的轨迹。”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张安将都记在心里。“他们发展了,成长了,我开心。他们做学问了,社会贡献大,我也开心。我希望成就别人,这也是实现我的一种人生价值。”张安将认为,对当年的温师院化学系来说,他所做的最大贡献,无非是激发了化学人甚至是整个温师院学子自信自强的精神,不因困苦的环境而自怨自艾,更不因水平的落后而自觉低人一等。

 

 

▲温师专求学时期的张安将

 

把书架上的东西变成货架上的东西

 

 

作为科研人员,张安将十分注重将技术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从而让技术真正实现其价值。在张安将的家乡瑞安,种植了一种特色的中药材“温郁金”。2008年,“温郁金”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审查,成为温州市又一个地理标志产品,而张安将在此之前就已经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温郁金”。他研究的课题“温郁金中生物碱的成分研究及其神经药理作用”被列入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引领了温郁金中药的研究。

 

当前,张安将正在推广自己研发的磷石膏低成本提纯硫酸钙技术及磷石膏制备硫酸钙晶须的产业化技术。据他介绍,这项技术就是将工业废弃物磷石膏等“变废为宝”,这对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保护环境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踏上科研路的那一刻起,张安将就一直坚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而对于科研路上产生的压力,张安将说:“我觉得这和弹钢琴一样,一定要协调好。在我们心理受困的时候,一定要减压,做到洒脱一点。”

 

“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就像打游戏,你必须要有装备让自己变得强大,只有这样,你才会有赢的可能。”通过“游戏机”的比喻,张安将说明了用知识、经历丰富自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管是做事还是做学问,都要先学会做人。他希望自己从青年到中年的经历能够激励温大的学弟学妹们,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努力学习,过上更美好的生活,遇见更好的自己,从而为社会、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