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同学风采
当前位置: 校友首页 >> 校友风采 >> 同学风采 >> 正文

学长榜样68 | 林静:心安若素,宁静致远

发表时间:2023-01-27 12:59:07    文章来源:    流览量:


自1933年以来,温州大学

高举“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帜

立足浙南大地

培养了25万余高素质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温州大学校友办推出

“学长榜样”系列访谈栏目

聚焦校友一往无前、不负韶华

的拼搏岁月

探寻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历程

展现温大人迎接挑战、奉献青春

的榜样故事

希望激励更多的温大人

努力拼搏、奋发成才

传承发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的校训精神



 



校友简介

林静,1990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以下简称温师院)生物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提升部主任,教育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科学教育协会NARST委员会委员、EURASIA国际期刊科学教育主编、多个SCI/SSCI期刊客座主编与SSCI期刊评审专家等。近几年在SCI、SSCI、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著30多篇,在AERA、NARST年度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报告20多次,出版著作10多本。

 

 

 

2022年11月12日下午,我们通过线上腾讯会议与北京师范大学林静教授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这位如今在教育学领域颇具建树的学者,最初的人生理想却并不是当老师。她只是顺其自然、心无旁骛地行进于各类的人生际遇,心素如简,爱上教育,执着于自己平凡岗位之中。

 

 

 

 

教书原来这么有意思

林静1988年从温州二中毕业后,考入温师院。其实在进入温师院前,她并没有未来当老师的打算。学建筑设计是她最初的想法,她喜欢音乐、美术与数学,认为美好的建筑都是一部动人的交响乐。但在当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形势下,高考失利的林静最终就学了两年制的生物学师范专业。

在校园里,林静的生活丰富多彩。她是温师院十大歌手之一,担任文艺部长,参加辩论赛、文艺演出等等。“我高中就参加多种团体活动,进入大学我也很乐意参与这些事情。”回忆大学时光,林静的眼中洋溢着喜悦之情,用“美好”形容那段求学生涯,“一切都很好,同学间的情谊很单纯——在那个吃饭需要粮票的年代,饭量少的同学会将饭票让给饭量大的同学。还有红五月文艺活动,当时我们两个班的同学都很配合……”林静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名大学生,接触社会,从一个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所需求的人,在这个环境中发挥自己,找到你的价值定位,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这是很重要的。”

校园生活中,有两件事让林静念念不忘,这也是她做教育工作大半辈子至今不改初心的原因。第一件事,是在求学期间,林静遇到了当时的中学生物学特级教师王建南,“他在教学上非常有成就,独创了生物学的贴绒教具”,王老师不仅课堂教学生动详实,而且平时以搜集动物标本为兴趣爱好。当看到王老师家中众多自制的标本,她的内心受到极大触动,“哇,教生物是这么有意思的事情!”第二件事,则发生在教育实习期间,林静通过和孩子们的相处拥有了一段难忘的回忆。“孩子们特别单纯有趣,我觉得我跟孩子们打交道如鱼得水一样。”这些经历让她逐渐意识到教书育人的魅力,由此确定了未来的人生方向。

▲2016年10月林静与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陈琦老师(已逝)、

国际科学教育专家Marcia Linn在京合影留念

 

 

从专科生到博士生

1990年林静从温师院毕业,当时国家对大学生实行下乡锻炼的政策,林静被分配至瑞安白门中学教书一年,之后回温被分配到温州七中。在七中,前辈老师们带着她上山采蜗牛、栽种植物,寓教于乐的做法让她深受启发。“七中的诸多前辈给予我很多关爱与呵护,每个人的成长实际上都得益于周围的环境,让你汲取成长的养分。”

“我只是很有幸,一直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林静从小就很喜欢读书,“在温州二中的时候,图书馆几乎所有的中外名著都被我读过了;上了温师院也一样,我一般一周读十几本书。”

阅读不光给她带来丰富的感受,让她在书的世界里体察别人的故事,还给予了她思想的养分和人生的指导。正式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后,林静也正是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如何去做好这份工作。在七中教书时,图书馆的前辈这样感叹:“林静啊,你是来借书最频繁的一个。”

在七中,教龄仅四年的她,一路闯关教学新秀擂台。浙江省实施综合理科课程之后,林静被委以重任,当了段长,成为重点班的班主任,被推荐为省教坛新秀。也是在这时,温州负责浙江省理综课程编写的余自强老师,想在“教坛新秀”中挑一位文笔和教学都较好的年轻人来辅助他工作。“我很有幸被选中。我记得当时他叫我去他的办公室,说我递交的论文文笔很好。”林静由此进入温州市教研室,担任初中科学与高中生物学科教研员,后兼任初中教研室主任。

林静说自己一路上碰到了许多贵人。教书期间,她本没有继续升学的打算。周围前辈们的点拨,促使她改变了想法。在朋友们的感召下,他们相互结伴求学。于是温师院的这批学子们一同前往浙师大读本科。而当了教研员后,林静进入到了崭新的平台。她认识到教研员的工作不仅在于组织,也需要引领与把握教学研究的方向。为了做好这份工作,以及在前辈们“有机会应该读一读”的指点下,林静萌生了继续求学的想法,于2000年攻读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对读书的浓郁兴趣以及周边良师益友的教导,使得林静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习,收获颇丰。华师大作为课改的领军,海派人士众多,带来许多前沿的理念。“我在华师大不仅接触教育理论,也研读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解析科学探究性学习。”读书期间,林静还自学了英语。可以说,这一段求学经历,铺垫了她的教育研究之路。

后来,林静的硕导评上博导,希望她回到校园攻读博士学位。恰逢林静积劳成疾,椎间盘突出,医生说需要动手术。林静想,若能回归校园,则既可研学又能休养身体而不必开刀,同时,既要考博何不去北京试试?

就这样,2005年春,她带着华师大导师的推荐信,扎着腰带,拿着中药去了北京。因腰未完全恢复,她考试时甚至无法就坐,却以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师大。“我在读博的三年期间,每天早上去游泳,然后听课、学习与研究,日常活动范围从没有超过校园以外方圆一两百米。即便现在也基本上是宅在校园里。确切地说,我是生活在北师大,而不是生活在北京。”

攻读硕士学位,是林静出于专业的考虑;而攻读博士学位,却是出于身体原因带来的意外插曲。“没有计划,一步一步走。现在回首是挺有意思的。”正是在这些“顺其自然”的因素的推动下,林静一步步迈向更广阔的舞台,也逐渐走向更好的自我。

 

▲2017年2月课题研究小组会议留影

 

 

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

离开母校三十多年,林静惊喜于温师院到温大如此飞速的变化与发展。回忆起在温师院的生活,林静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感激我在求学的时候,母校启蒙我教书育人的志向。有优秀的前辈牵引着我,后来有幸成为像老师那样的人;其次,感激我们母校的领导,母校的老师,日夜奋进,使得母校现在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

生长在温州的林静,常因自己是一位温州人而自豪。“在我成长当中,让我深为受益的还是温州人精神。我的父母、长辈,他们都非常勤劳,非常诚信。在经商中从来不讹别人,遇事让三分,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林静为人处世也勤奋自勉,专注自己的事业,耕耘不辍。在她身为温州市人才培养对象、温州市教育界后备干部,却中断职场的发展,北上读博时,曾有一位前辈问她:“你的事业正蒸蒸日上,为啥去北京读书啊?”林静答说:“我很有幸是温州人,吃饱了饭,可以追求科研,可以交友结伴地探索科学教育的育人之路。”

自洽而满足,平和而乐观,这是我们在林静身上看到的人生状态。攻读学位,她把读书科研和修养身心结合起来,一举两得,乐此不疲;作为教师,她将自己比作“点燃者、启发者”,把握教育心理学的规律以思维引领学生;研究科研,她落实“为学生服务”的本质,始终保持初心,“只要不脱离这个基本点,在各个层面上去做教育,就不会出乱与迷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过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自从读到段文字,便成为了她的人生座右铭。“凡事先问自己,问自己的心,做到问心无愧,即可。”她笑着说。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林静始终走在这条学习、阅读的知识大道上。博士毕业后她留在北师大工作,继续深耕教育学。当被询问工作是否辛苦时,她笑说:“不辛苦啊,每天能看书,能静心思索,有学生有团队相伴做研究,就是我想过的生活。”

▲2017年春回温拜见余自强夫妇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