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语
自1933年以来,温州大学
高举“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帜
立足浙南大地
培养了24万余高素质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温州大学校友办推出
“学长榜样”系列访谈栏目
聚焦校友一往无前、不负韶华
的拼搏岁月
探寻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历程
展现温大人迎接挑战、奉献青春
的榜样故事
希望激励更多的温大人
努力拼搏、奋发成才
传承发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的校训精神
校友简介
陈加仓,1975年出生于浙江苍南,1993年毕业于平阳师范学校(现温州大学)。现任温州市瓯海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省、市名师工作室导师,首届温州市十大青年工匠。《当代教育家》《小学数学教师》封面人物,《中国教师报》“特级教师谈教学”专栏作者,著有《小学数学拓展课:教什么,怎么教》《小学数学拓展课案例精选6》《小学数学说课指导》等。
阳光映照在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教学楼的墙壁上,照亮了“创每个孩子回味一生的教育”几个大字。陈加仓感叹着:“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有点压力啊。”因为学生家长中有40%以上是教授、博士。从平阳师范学校毕业20多年后,陈加仓作为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的首任校长,与母校续上了前缘。
四个“学会”受益一生
陈加仓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在庙校合一的学堂里念完小学,镇上读初中,1990年考入平阳师范学校。
报到第一天,陈加仓在父母的陪伴下从钱库坐船到龙港,再渡船至鳌江,经昆阳,换乘农用三轮车,才颠簸到平阳。他说,那时三个小时的舟车劳顿,也不感疲惫,反而异常兴奋。“毕竟,能考上中师的一个县也只有几个人。名字写在红榜上,张贴在影院门口,全镇公开,真是很荣幸!”
对于平阳师范学校,陈加仓再熟悉不过。“学校就在平阳的山脚下,104国道边上。往山上走,全是台阶。”他拿出笔,在纸上画出食堂、教学楼、宿舍的位置,连操场上单双杠的位置,都清清楚楚。
数级台阶,小小操场,记录着陈加仓的学习与成长。对此,陈加仓将自己的这段经历总结为四个“学会”。
第一,学会吃苦耐劳。农村出来的孩子是不怕吃苦的,但在平阳师范学校,每天要迈过数十级台阶,上下山都是一种锻炼,用水更是一道难题。冬天,陈加仓和同学们在走廊上排队用冷水冲澡,浑身打颤,夏天缺水,同学们就结伴翻到后山,在溪边擦洗身体。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工作后加班到两三点,哪怕通宵,也不觉得苦,不觉得累。”
第二,学会交友处世。“实际上,我觉得读书期间有比读书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跟同学之间的情谊。”陈加仓与同学结伴学习、野炊、游玩,美好的情谊塑造了集体氛围。时至今日,陈加仓所在的班级依旧延续着两年开一次同学会,每年一小聚的传统。担任了三年团支书的陈加仓不仅在校内团结师生,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在走出校园后,恪守与人和善、遵规守矩、管理自我情绪等人际交往的规则,至今大受裨益。
第三,学会运动健身。农村出身的陈加仓因为音乐、美术等方面基础薄弱,缺乏自信。巧的是,班主任胡济平、吴翠梅几位老师都是体育老师,而且排球又是平阳师范学校的体育特色项目。为此,他开始在体育方面寻找突破,通过钻研,他发现排球对二传技巧要求高,苦练两个多月后,他终于突破了指腹发力关节可动的捏球手法等技术难关,在排球比赛中屡有胜绩。在学校男子田径400米比赛中也得了全校第二。运动帮助他强健了体魄,更树立了自信。
学会服从组织安排,是陈加仓强调的第四点。这与当时的政教处主任方新华老师有关。每天面对上百级台阶,学生不免抱怨。方老师开导大家时,常说“不要觉得每天从楼梯上下很辛苦,你要把它看成锻炼”,这种将不利因素转换为有利因素的视角,不论体现在学习上,还是体现在工作上,就是要面对现实状况,做好思想准备,服从组织安排,坦然接受各种挑战。
回望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这些年,陈加仓不禁感慨道:“这四个‘学会’,真的是一生受用。”
▲陈加仓在平阳师范学校的学生证和校徽
数学名师的拓展课
1993年,陈加仓从中师毕业,进入钱库一小,先是任教体育。在带领体训队为学校争得荣誉,又经数次申请,一年后,他终于获得了任教数学的机会。任教期间,没有人愿意开课时,他开课;没有人愿意讲座时,他讲座;不同地方邀请他讲座,他讲不同的内容。
因为工作出色,陈加仓23岁就被任命为钱库五小校长。任职两年,学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单位,改变了薄弱学校的面貌,成为当地群众关注的焦点。
2003年,陈加仓从众多竞聘者中脱颖而出,进入温州市实验小学。在教学中,他发现不同孩子学习进度有差异,开始思考如何实施分层教育,让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让优等生也吃得饱”。为此,他一方面将习题分为A、B、C层,每日布置一道思考题,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根据教学进度整合教材。原本七十个课时的教材,可能用六十个课时就上完了。“那你剩下十课时干嘛呢?”“就上拓展课。”
在当时,拓展课是个新词。陈加仓通过选取“源于教材,宽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数学名题,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运用知识,感悟方法。实践证明,这样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精神,渗透数学文化,满足求知需求,真正让学生受益。
次年12月,首届温州市 “走进新课程”研讨会在实验小学举行。学校要挑选最有实力的省教坛新秀上课,机会落到了他身上。经过精心准备,《怎样做最大》搬上市级平台。当时,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都对这场专家眼里“找不出缺点”的展示课进行了报道,《小学数学教师》也刊发了这节课的内容。
这成了陈加仓走上拓展课研究之路的转折点。2010年,他被评为省特级教师,2013年又被评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2012年4月,应市教育局要求,陈加仓成立了市名师工作室,将“数学拓展课”作为工作室研究课题。没有现成教材、没有教参,他就带领学员和老师进行研发。经过几年探索,七本拓展课丛书相继付梓印发,书中配套的课件,与全国各地教师免费共享。在陈加仓的带领下,工作室的多位学员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温州市名师等荣誉称号,苏浙闽、符玲利等学员也开设了市、县级名师工作室。
2017年6月,陈加仓省名师网络工作室成立,至今已有一千多名学员,开展线上线下近百次教研活动,参与教师近两万人次,多次送教到农村、山区、海岛。
二十九年的从教生涯,陈加仓在小学数学拓展课的实践研究阵地上不断探索,成果丰硕。近期,不仅专著《小学数学拓展课:教什么,怎么教》完成了第五次印刷,《小学数学拓展课:学什么,怎么学》即将发行出版,工作室成员也在进一步研发小学数学实验相关教具。
▲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执教公开课
大学城附校首任校长
2015年8月,陈加仓被任命为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首任校长。这是一所新办校,招收大学城四所高校教师子女及当地居民子女,其中教授、博士的孩子超40%。大学城是温州人才的蓄水池,又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办好这所学校将为温州市引进高端人才解决后顾之忧。面对家长、社会各界的期待,陈加仓倍感压力。
然而,在与校领导班子走访了四所高校后,陈加仓改变了想法。他想起了方新华老师的话,要把劣势转变为优势。为此,他深入挖掘高校场馆资源及地域文化资源,设置“24馆”学习体验基地,如医科大人体馆、温大发绣馆等;充分利用高端智力资源,特设家学周、“真人图书馆”等特色项目。由此,学校逐步形成具有大学城特色的“大境脉”课程体系,细分出“24品”课程群,如“24德”“24画”等。
几年来,陈加仓除了坚持自己上课,更聘请高校教授、名师作理论领航,聘请一线特级教师、名师实践引领,为教师搭建磨练自我、上台展示的平台。几年来,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潘照团校长被评为温州市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出版多部著作;2位教师被评为温州市名教师、名班主任;2位教师荣获全国数学文化优质课大赛一等奖;10位教师荣获市教坛新秀或学科骨干称号;7位教师荣获市优质课一等奖;12位教师被评为高级教师。
在陈加仓的带领下,学校被授予浙江省首批现代化学校、教育部一校一案德育示范单位、长三角中小学后备干部挂职学校、全国数学文化实践研究实验学校等四十余项荣誉称号。
身为大学城附校校长,陈加仓还高度关注温大的发展,与母校的联系更为紧密。除了接收温大的实习生、提供实习平台外,每学年开展温大师范生课改领航会,为即将走上讲台的温大学子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此外,他多次受邀到教育学院、数理学院开设讲座,展示课堂,为温大师生分享教育经验。自2021年3月起,陈加仓名师工作室开始承担温州大学主办的华人华侨子女小学数学拓展课线上教学任务,将温大侨教育特色与拓展课研究成果结合,通过“温州大学海外华校师资研修班”(小学数学师资班)等活动,为海外华校教师们带去国内前沿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与方法。陈加仓说,他期待能够与温大加强合作,为温州侨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回顾数十年的从教经历,陈加仓对母校师范类的学弟学妹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四个学会”相当重要,要跳出课本,尽早接触社会;第二,要积极争取一切锻炼机会,参与各类实践,尽早、尽快熟悉教师角色;第三,练好基本功,尤其是演讲和写作能力的锻炼,牢记专业成长的四句话——“说着说着,你就会说了;写着写着,你就会写了;上着上着,你就会上课了;听着听着,你就会听课了”;第四,多读书,除了本学科专业的书之外,尽量多涉猎,能够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在课堂上才不会露怯。
访谈结束时,孩子们即将放学,见陈校长走过来,都纷纷向他招手,“陈校长好”。陈校长也摸摸孩子们的头,笑着回应。
▲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作观点报告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