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校友首页 >> 校友风采 >> 校友风采 >> 正文

学长榜样⑲ | 陈河:“走得足够远,就能遇到你自己”

发表时间:2022-07-19 22:14:28    文章来源:    流览量:

编写语

 

1933年以来,温州大学

高举“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帜

立足浙南大地

培养了24万余高素质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温州大学校友办推出

“学长榜样”系列访谈栏目

聚焦校友一往无前、不负韶华

的拼搏岁月

探寻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历程

展现温大人迎接挑战、奉献青春

的榜样故事

希望激励更多的温大人

努力拼搏、奋发成才

传承发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的校训精神

 

校友简介

 

陈河,原名陈小卫,1958年生于浙江温州,1984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以下简称温师院)中文专业。著名华人作家,现居加拿大多伦多。年少时当过兵,在部队打过专业篮球。退伍后任职温州市长途运输公司,曾担任温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出国,在阿尔巴尼亚经营药品生意。1999年移民加拿大。停笔十年之后重拾写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黑白电影里的城市》《夜巡》《西尼罗症》《我是一只小小鸟》、《南方兵营》《猹》等,长篇小说《红白黑》《沙捞越战事》《布偶》《米罗山营地》《在暗夜中欢笑》《甲骨时光》《外苏河之战》。作品年代跨度大,文学地理版图开阔,叙述质朴,细节丰富,故事扎实。获首届郁达夫小说奖、华人华侨文学奖主体最佳作品奖等。

 

2022年5月15日,我们与远在加拿大的陈河进行了一次线上视频采访。视频一接通,陈河温厚平和的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虽然相隔万里,有着十二个小时的时差,但他仍然如同近邻般亲切温暖。在这次采访中陈河聊到了他与温师院的缘分,以及海内外的经历为他的写作打下的基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到的见解贯彻在他的作品里,这位探索生命本质的中文写作者,与写作有着不解之缘。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向我们阐释了这样一句话:“走得足够远,就能遇到你自己。”

 


凭着热爱,与温师院结缘

 

陈河的求学之路并不幸运,进入温师院求学,可以说是凭着他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遇上了“文化大革命”,高中毕业以后要下乡当知青,没有考大学的机会。陈河1974年从温州一中毕业后,也像大多数人一样走入社会,参加工作。两年后他因为打得一手好篮球,参军入伍,成为杭州军分区的专业篮球队员。从1976年到1981年,他在部队里渡过了圆梦的五年,却也因此错失了1977年的高考恢复。

1981年,陈河从部队退伍回温参加工作,他心里有一份强烈的渴望:“非常想读书”。退伍之后,有几位战友进入了温师院读大学,这让他很羡慕。于是他通过自考的方式,顺利通过入学考试,来到了九山湖畔的温州师范学院读夜大学。他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在谈及那段充实而忙碌的时光时,陈河说:“我没有感觉到那时有多么困难,大家都是这样过日子的,一个星期去几个晚上上课,交到许多朋友,过得也蛮快活的。”就这样,陈河开始了他和温师院的缘分,度过了充实的四年。那四年里,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当时学校里有着一批优秀的学者,其中有一位老教授游仁逵,严谨、热诚的教学方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河称赞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在杭州《甲骨时光》交流会上的合照

一排右二为陈河

 

从温州到海外,一波三折的写作之路

 

从温州到加拿大,从国内到海外,陈河辗转多地,经历了众多的角色转换,他说,写作是他最放不下的。陈河的写作之路,与他可称为传奇性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谈起最初的写作萌芽,陈河说,和那个疯狂的年代有关。“中国的年轻人经历了非常压抑的十年,很多有才华的人,却什么也不能做,直到1977年突然一下解放了,年轻人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了,当时最容易的一件事就是文学。”

那时候喜欢文学的人非常多,他笑称,如果从五马街的楼上砸下一块石头,就能砸中诗人和作家。在这样的文学热潮中,陈河也开始写作。但随着这股热潮逐渐褪去,许多人慢慢不写了,陈河却仍然在写,他说:“我算是非常认真的在写,我热爱文学。”

后来的几年,因为结婚生子、事业升迁,陈河逐渐将精力转到了家庭和事业上,写作慢下来,但他还在写,优秀小说《夜巡》就是在这期间完稿的。

要说到写作真正的停滞,是在1994年。那时在温州市长途运输公司担任支部书记的陈河,已经发表了几部中短篇小说,但他毅然抛开了这一切,前往阿尔巴尼亚打拼事业。他称阿尔巴尼亚是一个魔幻的国度,美丽、文化、战争与危险都交织在一起,自己甚至还遭遇了绑架的危机,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已经分身乏术,他坦言:“那时候基本上已经放弃写作了,也没想到今生今世还有写作的机会。”

也确实如此,在阿尔巴尼亚的五年加上后来去了加拿大重新开始事业的几年,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陈河几乎处于停笔的状态。

直到陈河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衣食无忧后,他才发现自己内心的那种渴望。他在采访中说:“人就是这样,一旦生计得到解决,就会关注内心的爱好,那些藏在心里的理想就冒出来了。”

他觉得自己应该写作,虽然已经很久没有写了,但那个写作的欲望一直藏在心底,它没有死。他把自己写作的想法比做树的根,远离土壤过后就会休眠,一旦回到熟悉的环境,它又会苏醒过来。

他经历过的苦难,都成为了他写作的助力,重拾写作的第一部作品《被绑架者说》让陈河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当人慢慢长大,就会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我就知道了写作是我非常重要的事情。”

陈河关停了生意,将精力放到写作上,成为一个职业作家。

他在采访中说:“我这个人不算有耐心,但惟独对写作这件事上,我是有耐心的。我这一生做过许多事情,都算小有成就,但我都觉得不算什么,唯独写作,我认为没有止境,我相信我可以达到我想要的高度。”

“经过了这么曲折的路,我还能回到我最喜欢的事情上来,对于我说是非常感恩的一件事情,我很荣幸。”面对自己这一生曲折传奇的经历,陈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在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广场

 

探寻生命本质的中文写作者

 

作为现居加拿大的华人作家,陈河认为虽然长期居住在海外,自己写作风格、小说创作方式都是从西方小说中学来的,但他并不觉得自己是所谓的“海外作家”。“国内的评论会把海外作家和国内作家区分开,这没什么必要,我们都是用中文写作,无非是住在国内和住在国外。现在交通方便,国内国外一天就到了,地理的位置就不是很重要了,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陈河在采访中直言:“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中文的写作者。”

在写作中,陈河尽量避免让自己成为小说中的人物,但有几个作品确实是以自己的经历为原型,如《夜巡》和获得了郁达夫小说奖的《黑白电影里的城市》,都写了许多个人经历。包括最近出版的《天空之镜》(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3月版),最开始是当作非虚构来写的,里面的事情都是真实的。“第一人称人物我把他叫做李,这就是我自己的经历,因为这个故事为了寻找必须要这么写。”

对于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关系,陈河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早些时候中国没有非虚构的概念,只是叫做报告文学,后来从国外引进了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一段时间大家觉得非虚构是很时髦的,很多人都去写。陈河也写过非虚构,《米罗山营地》就是一部非虚构作品,是他亲自去马来西亚现场调查的。但尽管如此,他大部分的作品还是虚构的。“因为小说的虚构在文学上是更高的层次。”他这样解释道。他说自己现在认为小说在文学中是功能性最强的题材,这种形式可以创作出比真正的现实还要真实的境界,人们有的时候说小说不现实,有些确实是写得天花乱坠,但真正写的好的小说它会超出现实的一些事情,“让人看到生命本质的东西”。不过他提到自己在写虚构小说之前会找大量资料,寻找真实的细节,在写虚构作品时用到的细节必须是真实的,有些细节是虚构不出来的。

有一次他为创作查询温州的资料,找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报纸的汇总,一些新闻让他印象深刻。当时温州的房子都是木头建的,容易发生火灾,其中有一次火灾的起因是当时靠鸬鹚捕鱼的渔民,夜间在客栈生火烘干鸬鹚的皮毛时睡着了,火苗窜出来引发火灾,火一直烧到街上,那两只鸬鹚在大火中叼着鱼跑掉了。这样的新闻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优美传奇的印象,描绘出当时温州一个靠着江边的小城市的风气。“这些细节靠虚构是编造不出来的,非虚构的东西放在虚构的故事里是非常好看的,看到就忘不了。”

 

▲在马来西亚沙捞越河边

 

打破常规,寻找内心的自我

 

“我的习惯是创作不同的故事,尽量在写法上也写出一些新的花样来,没有这种转换上带来的新鲜感,我觉得就没有写作的欲望了。”与陈河聊到他的最新作品《天空之镜》时,他这么说道。

《天空之镜》共五篇,陈河把海内外华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重回小说人物生存的那个年代,展现了他们各自的生存困境,探寻他们的内心世界。问及小说的创作灵感,陈河坦言:自己作为一个移民国外的写作者,会更多地去关注那些和自己一样的海外华人的命运和心境,特别是那些处境不好的“囹圄人”。“新囹圄人”是俄罗斯文学提出的概念,在陈河的小说里指的是那些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处于困境中的人。

陈河非常注重写作风格的创新,也很提倡创新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他向我们介绍《天空之镜》的写作方式时,谈到自己这种引用大段资料的写法曾经受到了一个编辑的质疑,甚至要求他全部推翻重写,但是陈河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要是按照他们的想法去改出来,那就成了一堆废物了。”事实的确如此,《天空之镜》出版之后便收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北京文学》杂志编辑吴晓辉评论《天空之镜》:“小说试图在突破文体方面做出努力,穿插其中的传记、采访部分,模糊了叙事中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使作品具有很深的代入感,历史真相与现实场景水乳交融,大气厚重,极具感染力。”

陈河写这些故事,并不单单是为了呈现那个事件,更是希望读者生发出一些思考,就像他在采访中说的:“这两个故事就简单说出来有什么意思,所谓好的小说,它是有一种形而上的意义,是有一个哲学的高度的内容、关于人生的意义在里面的,别人看了会留下一种感叹,而不是一个八卦,一个简简单单的新闻。那我就尽量用这样的一种小说的方式去把它写出来。”读者看完小说之后,会产生一些自己的思考,会更理解和关注那些跟社会不融入的人和群体的一个心态。

最后,在问及陈河老师对于未来写作的规划时,他还谈到了自己的另外一篇关于温州的小说《涂鸦》,他说自己作为温州人,却很少在作品里真实地提到温州,因此他想要好好为温州写点东西。如果做得好,这对温州来说将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大会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