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同学风采
当前位置: 校友首页 >> 校友风采 >> 同学风采 >> 正文

川北支教 点燃梦想

发表时间:2009-08-31 00:00:00    文章来源:    流览量:
川北支教 点燃梦想
刘曜

  2005年7月,谢江涛从温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毕业,离开永嘉岩头老家,背起行囊来到岷江源头边的小镇——教这里的藏族、羌族、回族、汉族的初二学生。两年过去了,孩子们变化很大,男生个子蹿得很快,女生稚嫩的脸,也渐渐成熟,他们都即将步入中考考场。
支教已近两年,与学生离别的日子不远了。谢江涛决定悄悄地离开。他怕离别的那一天,眼泪会打湿所有人的眼睛。但是,人们不会忘记他——

谢江涛 我也很想家
  
  下了课,谢江涛回到学校附近的教职员工新宿舍,这是今年初才搬进来的。明天一早,学校要开迎“六一”联欢会,有很多东西要准备。
  
  天突然下起大雨,能听到岷江突然涨水后那汹涌的波涛声。气温变得很低,谢江涛加了件衣服,倒了杯自己泡的虫草酒,暖暖身子。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谢江涛和室友周继军,各自打开电脑,开始忙碌起来。
  
  镇江乡位于四川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海拔近3000米,和浙江有两个小时时差。是赴西部志愿者们足迹所至最偏远的山乡。这里春秋相连,夏短冬长。七八月的正午,太阳晒得人皮肤疼,可一到晚上,气温却骤降到10摄氏度以下。气候也是变化无常,晴朗朗的天会突然下起倾盆大雨,甚至冰雹。冬天基本没人出门。所以这里的学校暑假一个月,寒假两个月。
  
  2005年7月,谢江涛刚来时,天也正下着雨。“当校长把我领到我的房间时,真的有点懵了。”谢江涛说。那时候员工宿舍还没建好,谢江涛和另一位宁波志愿者住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阴暗潮湿。夜里风很大,老旧的木房子被吹得咯吱响。寒风穿过缝隙吹进来,非常冷。“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夏夜里盖厚被子,还被冻得发抖的感觉。”谢江涛说,“更难受的是屋顶还漏雨。”于是在那样的雨夜里,两位志愿者拿着盆盆罐罐,四处接雨,没睡过几个安稳觉。
  
  白天工作很辛苦,而晚上还要受气候的折磨,谢江涛不好意思地说:“之前从没出过远门,头几个月真的有些不适应,又想家。有一个雨夜,我躲在被子里偷偷流泪了。”
  
  但是很快的,这个曾经“哭过鼻子”的22岁大男孩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在昏暗的灯光下,在冰冷的空气里,谢江涛静静地批改作业、备课。去年,他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

学生 最想看到老师笑
  
  5月31日早上6点多,天仍是黑蒙蒙的,谢江涛拿着一台简陋的小型摄像机来到了学校。今天的联欢会,他负责摄影,所以一大早就到操场上选位置。小镇上没有早餐店,谢江涛像往常一样,买了盒饼干,只是随口吃了几片。
  
  天渐渐地亮起来,学生们来了,四面八方的百姓也来了,校园里渐渐热闹起来。“儿童节是这里最热闹的节日,甚至超过春节。因为有文艺演出可以看,七乡八寨的乡亲都会赶到学校里。”谢江涛说。早上9点多,学校里已经热闹得像个集市了,到处都是穿着各色民族服饰的乡民和学生。
  
  孩子们看到谢江涛手里的摄像机,都好奇地围过来。“谢老师,把我拍进去。”认识谢江涛的学生很多,“我的学生很多。刚来的时候,我教过小学三年级,后来才教初中。还教过许多班级的副课。”谢江涛说。
  
  趁演出还没开始,谢江涛抽空到学生的寝室看看。推开初三(2)班男生寝室的门,谢江涛故意收起笑容,学生徐强、马超、林开春几个正坐在床上聊天,看到谢老师突然到访,赶紧站了起来。
  
  房间里有点暗,因为学校没钱修新寝室,原本7人住的小房间挤了12个人。床边地上的一小摊烟灰没逃过谢江涛的眼睛。“谁抽烟了?”谢江涛问。几位男生红了脸,纷纷说:“不是我,不是我。”
  
  在学生的眼里,谢江涛是个严厉的老师。“你们怕谢老师吗?”“怕,可又不怕,他是我们尊敬的老师。”徐强说,“怕是因为谢老师严肃,上课时从不笑,是学校最有威严的老师;不怕是因为谢老师很关心我们,知道我们心里想什么。他是家访最多的老师,几乎每个学生家他都去过。”学生马超去年考上了县里的一所高中,读了一个月后又重新回来读初三,准备考个更好的学校。“因为谢老师在,他是浙江来的,是个好老师。”马超说。
  
  “我们最大的愿望是看到谢老师的笑容。他只有和我们聊天、爬山、耍的时候,才会笑。他笑起来很可爱的。”几位男生轻声对我说。
  
  “老师,如果我们成绩上去了,你自然就笑了,对吗?”几位男生突然问谢江涛。谢江涛笑了笑,走出寝室。

学生 老师您别走
  
  “谢老师,您要走了吗?”晚自修就要结束了,一位女生抬起头,轻轻地拉了拉走过身边的谢江涛。旁边正埋头学习的几位同学,闻言顿时齐刷刷地转过头来。谢江涛愣了一下,轻轻地说:“要中考了,好好看书。如果走,我会告诉你的。”
  
  每天晚上,谢江涛在他的班级里值班晚自习,都能撞上这样依依的眼神,一句“老师,您别走”似乎就含在学生们的嘴边。望着这一班可爱的孩子,他长长地叹了口气。
  
  想起半个多月后就要离开这些虽然调皮,但是友好、懂事的孩子,谢江涛有些伤感。“另一个志愿者去年要走时,全班的同学都哭了。他只好一大早悄悄走。”谢江涛说,“我不想看到哭着分别的场景,更不想影响他们备考的心情。”谢江涛没有告诉学生就要离去,但还是有些学生听到了消息。
  
  去年的这个时候,一群学生似乎预感到什么,跑到谢江涛的寝室里,哭红着眼睛围着他,希望他不要走。“想吃水果,我们从家里拿给您吃。您的衣服我帮你洗。”几位女生哭着对他说。
  
  “那时候他们马上要升初三,中考很重要,临时换老师不好。”谢江涛最终决定多呆一年。在山区,学校老师变动很大,学生学习的气氛并不浓,谢江涛希望自己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变化,哪怕只能改变一小部分的孩子。
  
  “两年时间真的不够用。幸好我教的班级,成绩提高比较快,应该有一批学生能考上好一点的学校。”谢江涛说。

家长 谢老师带来了梦想
  
  镇江乡没有去县城的班车,结束采访的时候,谢江涛正在操场上忙着录像,他万分抱歉地表示抽不开身送我。几位学生自告奋勇地给我带路,到路边等过路车。一位女司机开着一辆七座小面包过来。“你好,谢老师的朋友,我叫卓玛拉,去县城上我的车。”她热情地招呼道。
  
  车子逆着岷江边行驶着。卓玛拉一路上讲着她眼里的志愿者老师谢江涛。
  
  “他就要走了吧?我们都很舍不得。”卓玛拉是羌族,不太会讲普通话,谈话有些断断续续,“我家的男孩子就是谢老师的学生。本来成绩一直上不去,他来了后,成绩就上去了。可是我孩子基础太差,考不上好高中。如果谢老师还在,我就让他再复习一年了。”
  
  这里的乡民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家长孩子都不太重视教育。不少孩子初三没毕业,就不愿意念书了,逃课跑回家放羊种田,或者跟父母外出打工。在卓玛拉的眼里,谢江涛等几位来自浙江的志愿者给山乡带来的变化很大。“学校的吴云军校长跟我说过,志愿者给学校募集了5000多册图书。去年深圳一个旅游团来这里玩的时候,还从他们手里拉来了三万多元赞助,资助贫困的孩子。”而最让卓玛拉等乡人感动的,是志愿者们的敬业精神。“这边的生活和东部不能比,吃的是青稞饭,菜里面很少有肉,但是谢老师他们一点都不喊苦,教学生可认真了,有空还走山路去家访。那是很辛苦的。由于海拔高,东部来的人,在这里爬坡,走不了几步就会气喘吁吁的。志愿者比本地的老师都要认真很多。我们都很欢迎他们。”卓玛拉说,他的儿子还经常跑回家跟她讲浙江的事,眼神里充满向往,“谢老师他们来了,孩子们有了梦想,想读好书到外面看看,总是好的。”

  到了松潘县城,卓玛拉坚决不要车钱。“你是谢老师的朋友,远方的客人,我不收钱。”卓玛拉有些着急地用手势比划着,普通话越发不准了,“谢老师走的时候,我也要送他的。”

(《温州日报》2007.6.11)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