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院长,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与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教授1964年出生于浙江永康,1980年就读于我校物理系,1991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5年5月-1995年12月英国诺丁汉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访问学者,1996年-199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博士后,1999年12月-2000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原子与分子科学所任客座研究员,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并被聘为教授,201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分子光谱及光解,光电离和分子、自由基反应动力学等研究,先后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仪器研制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共发表近200篇学术论文。
2019年9月9日,我校83届物理专业校友陈旸教授受邀出席我校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并发言。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首先祝母校的老师们以及奋斗在教育战线的教师校友们,教师节快乐!时维九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硕果盈枝。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迎来了温州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的盛会。我是陈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少年班学院院长,也是你们的老学长,原温州师专80级物理专业的学生。此时此刻,能作为校友代表站在这里,和同学们聊一聊心里话,我感到万分荣幸。首先,请允许我向各位朝气蓬勃的新生致以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走进温大这个大家庭!”
“三十九年前,我就读于温州师范专科学校,正是现在温州大学的前身之一。那时的校区在松台山下、九山湖畔的胜昔桥1号,学校资源匮乏,条件艰苦。但学校努力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们认真负责,在求学三年中,母校和老师们帮助我们树立了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们80级430名同学中有云南省纪委书记冯志礼、新湖集团创始人黄伟以及20多位特级教师,由此可见母校的教育质量是非常高的。今天,看到母校从当时6个专业、不足一千学生的“小学堂”,发展成为20个学院、两万五千在校生的大学府,我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第一,要有理想,有坚持。志当存高远、勤必争朝夕。理想和坚持这两把金钥匙必须同时使用,才能开启成功的大门。理想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年轻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1983年我毕业那年,教我们量子力学的项凤铎老师帮助我树立了去做科学研究的理想。毕业后我分配到苍南溪光的农技校教数学,那是一个连照明用电都不能保证的小乡村。艰苦的生活并没有让我的梦想止步,我坚持着教书和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在年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生,留校任教后又前往英国和美国学习访问,回国后继续在科大工作至今。支撑我走完这一路的就是理想!当然,人光有理想是不够的,正如氢气和氧气在一起不会发生反应生成水,只有吸收能量克服位垒才能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光和热。“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目标要从实践中实现,唯有不畏挫折、坚持到底的心才能走向理想的彼岸。大学期间,我连续三年参加运动会十公里的长跑项目,虽然每次都是倒数第一,但是我从未想过放弃,一直坚持跑完全程。也正是母校教会我的坚持让我在之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都能够坦然面对。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有满怀入学的喜悦和憧憬的,也有感觉不甘和懊恼的。不过无论过去如何,大学是人生的新起点,温州大学是快速发展的高校,从这个起点开始,请重新树立目标,然后努力坚持前进,理想总会实现,或者总会接近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你能欣赏到一路的风景,收获别样的精彩。
第二,要学会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大学学习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这需要具有质疑精神来审视问题,对知识产生过程和方法的适当性、资料证据的可靠性以及理论解释的适用性,做出判断,不能人云亦云。例如,19世纪末,经典物理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几乎可以解释所有的物理现象。但是解释黑体辐射实验的时候,出现了著名的所谓“紫外灾难”。普朗克对经典理论的处理结果产生质疑,并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说:能量的辐射和吸收是一份一份的。此划时代概念诞生了量子物理学,从而进入了量子力学时代,包括现在用的半导体、激光等等。事实上,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技术和管理创新,都是奠定在批判性思维基础上的。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要跟上时代节拍,就需要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同学们要多读书,扩大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走进图书馆,多一点经典阅读;放下手机,少一点碎片化浏览。多读经典一本书,胜读“鸡汤”三百篇。
第三,要懂得感恩。毕业以后,我去过不少地方,也在国内外很多一流名校学习、生活和工作过,但刻在我记忆深处的总是母校那几栋破旧的小楼和那圆拱门洞,师长们的循循善诱以及和同窗们一起度过清苦但充实快乐的青葱岁月一直让我流连忘返。人只有感恩,心灵才能更健康更强大,也才更有动力一路前行。我希望你们常怀感恩之心,常奉感恩之行,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奉献爱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学们,你们身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里,新的事业和新的奇迹都等待着有志青年们去实现去创造!我祝愿也相信你们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