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校友新闻
当前位置: 校友首页 >> 新闻动态 >> 校友新闻 >> 正文

回望走过的路

发表时间:2020-03-09 13:15:44    文章来源:    流览量:

露往霜来,时光流转,旅途中经历的种种美好会更加清晰,只愿人生的大半程过去后,我们也能如翁孔仗校友一般无愧少时初心、不负母校栽培。翁孔仗校友的文章,再现了那一代人的奉献岁月。 

校友简介

翁孔仗,我校64级普师专业校友,1967年从温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人们常说,在山者仁,近水者智。回望我走过的路,或许真有这回事。

1964年9月,我是挑着行李去温师读书的。1968年我也是挑着行李回家的,当年8月我还是挑着行李去营江乡巡回小学任教。

什么叫“巡回小学“,对很多人来说,闻所未闻。我虽略有所闻,却不知是怎样一所学校,究竟如何“巡回”教学,心中没有个底。但是,只要是组织要我去,就二话没说,服从分配,去了这所学校。

原来这巡回小学是由仁石、西山两所小学、十七八个学生,一名教师、两个复式班组成的不完全小学。两所村小,相隔五里地,仁石村一个班,11名一至三年级学生;西山村一个班级,7名一至三年级学生。一名教师,隔天在两个村校之间来回穿梭给小孩上课。这就是“巡回小学”。开学那天,我去了仁石小学,只见一高一矮两件小屋,低的平房里摆着六七张课桌,这就是教室。高的一间带一个楼阁,楼上是教师的寝室,楼下是烧水煮饭用的。一看这样一所学校,尽管我事先有思想准备,但还是有些说不出的滋味。

我默默放下铺盖,准备去把全校里外打扫一番,就有村里人过来告诉我,学校暂时开不了学,让我先回去,过几天再来。我觉得很纳闷,怎么会这样?后来才知道,这所学校常常因条件不具备而推迟开学。几天后,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终于让这所巡回小学开了学。

我的教育历程的第一站,就遭遇到这种境况,难免有些许失落感。但既来之,则安之。换个角度思考,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单独一人的巡回小学,我有更多的自主权,有革新变通的余地,能发挥才智和能力。我将在温师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跟这所学校的实际结合起来,认真备课、讲课,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同样干的不亦乐乎。一个学期下来,我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赞许,从而进一步激发我的工作热情。那段时间,经常有家长来我问这问那,跟我聊天拉家常。我觉得这些山里人,质朴而真诚,对我们这些正规的师范生特别器重,他们甚至把孩子的前途寄托在我们老师身上。在这所“唯我独尊”的学校,我从未有过寂寞、孤单的感受。相反,清静成了一种红利。

1970年春节过后,我因回队任教,来到自己的老家葛洋乡五蒲村任教数学课。这里的条件要比巡回小学好得多,我更加专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不久,我被调到中心小学任教,安心在校工作六个年头。

1976年,泰顺县教育局来校检查工作。人事科长约我谈话,说要调我到县教育局工作。我当时有些不情愿,只觉得自己在这里工作好好的,离家又近,种菜、砍柴等家庭事务都可以兼顾。如果去了县城,家里一大堆杂事都顾不上了,所以心里很是抵触。但任我怎样推托,人事科长还是不放过。他说自己对我已经从多方面了解考察很长时间了,就是担心我不去。还说:“文件都发了,你必须服从组织调配。”

1978年2月,我去县教育局人事科报到。开始没有分配我具体工作任务。那时候教育局仅十来个人,分工没有分家,许多事都是各科室相互配合、支持共同完成的。我就服从局里安排,经常下乡搞调查、考察、检查之类的,或参加计划生育工作队等。一年后,我干起了人事工作,一直干到2005年9月,办理了退休手续。

回望自温师毕业后走过的道路,有过苦涩和无奈,也有开心和幸福。今天我与许多同学一样,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三个孩子在教育战线工作,三儿子技工学校毕业后在水电站工作。我自己凭兴趣生活,有时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活动活动,少给子女添乱就好了。我,一个山里娃,能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全靠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和培养。在此,向老师们说声谢谢,祝老师们健康长寿!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