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平汪,我校78级政治专业校友。曾担任《温州大学校史》主笔。
“因知直道难从政,却把余生去学商”。生逢乱世,怀着满腔热血投身政治的黄溯初先生,亲历了武昌起义时敦促浙江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后参与讨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护国运动中游说冯国璋坚持独立,并且一直致力于谋划各政体合并、改组共和党为进步党。
从政以来,他历任过浙江都督府代表、国会众议员、江浙睆矿务监督署署长、财政部顾问等。十年风雨,生死沉浮,霜露风尘,四处奔波,游走于冯国璋、周承菼、段祺瑞、黎元洪之间,为保障共和制度不遗余力。
随着一个个希望的破灭,他于1918年年底在梁启超赴欧考察前,与梁启超、丁文江、蒋百里、张君劢、张东荪作彻夜长谈,“是晚,我们和张东荪黄溯初谈了一个通宵,着实将从前迷梦的政治活动忏悔一番,相约以后决然舍弃,要从思想界尽些微力。这一席话要算我们朋辈中换了一个新生命了”(《梁启超全集•欧行途中》)。
“更忆东华尘十丈,议坛辩论也徒为”,先生的诗句,为他的政治生涯画上了一个无奈的句号。
告别政坛的岁月里,除了继续参与梁启超倡导的思想舆论工作外,先生的精力侧重于实业和社会公益活动,着意于推动故乡的近代化建设。
黄溯初先生从商后,接管了五弟黄梅初(已亡故)在上海创办的通易商号,任通易董事长兼总经理,先生经商“志不在逐什一,非市隐鸣高”而是“殖产以厚其力”(陈敬第语),“无非为国家谋生聚教训,立富强之基也”(刘绍宽《黄溯初五十寿序》)
先生于1919年发起筹办温州首家电信企业一一东瓯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同时与吴钟榕、杨玉生、潘国纲等发起创建浙南第一家具有近代医疗设备的瓯海医院(温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前身)。医院初创时,集资银元四千元,租赁古炉巷陈姓民房为院舍,先生率先捐资五百元,次年冬在积山麓购地十三亩,建造新院舍,他又以父亲名义捐助四千八百元。1921年,他再次将父亲九十大寿的寿仪三干七百元捐给医院购买器械。此后,还按月给予津贴,直至扭亏为赢。
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干秋。早在留日期间,先生回国度假,目睹家乡新式教育已见端倪,却缺乏统筹规划,便联合留日学友吴钟镕、陈琪一道建言温处道童兆蓉设温处学务分处,推瑞安孙诒让为总理,遭省学务处总办宝棻阻挠后,他偕同冯豹、陈锡麟等公电京师学务大臣力争,终获批建,为发展浙南近代教育提供了保证,堪为浙南教育史上里程碑。
1921年,先生继父冠圭公九秩寿典,“命溯初移称觞之资于郑楼购地筑屋,设小学焉。名曰郑楼乡村小学,来学者均免费”(陈布雷《平阳黄氏捐助校址记》)。
1933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拟于瓯海道区筹设省立师范学校一所,先生闻讯后,表示“愿移郑楼小学校址为省有,充省立温州师范学校”(同上)。于是将校产房屋57间,场圃田荡13亩有奇,器具图籍若干,悉捐省府,用以创办省立温师。
1935年秋,他又将校园前梦仙公(生父)农圃捐归省有,用于扩充温师校舍。先生自述:“先后任郑楼小学及瓯海医院建筑费及历年经常费几达十万金(《纪梦》夹注)。(据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估计,当年的一块银元,购买力相当于2005年的70元)
先生还于1923年创办温州第一家银行一一瓯海实业银行;1933年支持筹办中国实业银行。
上世纪二十年代,先生曾捐款五千元帮助上海美专渡过难关,并资助同乡周守良(永嘉人,银行家)、张鋆(平阳人,解剖学家)等人赴美深造。人们称道他“尤能济人缓急,寒畯无力求学,倾助恐后”(沈津《顾廷龙手书石印的<敬乡楼诗>》。
先生热爱家乡,热心家乡的公益和慈善事业。1918年,他发起倡议疏浚永嘉城河、重修巽吉山驻鶴亭与文昌庙,还出资周济瓯海道育婴堂;1919年,提议改建永嘉滕公桥;1921年,捐助旅杭同乡会营建会馆;1922年担任旅沪温州急赈事务所主任,主持赈济活动,并资助乐清居士林;1923年,以温州旅沪同乡会会长名义,为日人于关东大地震后残杀华工(温处两地被害华侨计433人)事,呈文外交部,要求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交涉,同时全力安排人员做好接待难民、送温治疗、筹捐经费、善后安置等一系列工作;1925年,委托亲属修复松台山净光塔……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据说黄岩蜜橘和无核瓯柑也是他从日本引进推广的。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