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我校在第十六届“挑战杯”
全国竞赛中取得
历史性突破
我们捧得“优胜杯”
全省排名第2位
全国排名第14位
厉害了,我的温大!!!
一、我校“挑战杯”比赛情况简介
11月12日,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落下帷幕。我校报送的六件作品喜获一等奖三项、三等奖三项,学校凭借优异成绩捧得本届赛事的“优胜杯”,且位列“优胜杯”高校序列第14位(全国共44所),继续蝉联全国“挑战杯”发起高校行列。
本届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全国学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共计1513件参赛项目涵盖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能源化工、数理、哲学、经济、法律、管理、社会、教育等11个方向,最终全国共有来自212所高校的447件作品进入决赛。我校共有3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其中《级联拉曼混频技术及颜色可选激光研究》项目凭借扎实的成果,获得“累进创新作品”铜奖,据悉,全国共产生14项“累进创新作品”。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1989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作为国内一项高精尖的学科竞赛,是中国大学生的“科技奥林匹克盛会”。本届“挑战杯”竞赛自启动以来,全国各高校精英项目经过了校级比赛、省级比赛、全国初评、全国复评及决赛展示问辩;终审决赛期间,来自科研院所、研究机构、高新企业等领域的100余名专家评委针对内地作品最终评选出了35件特等奖作品、105件一等奖作品、286件二等奖作品。
温州大学喜捧“优胜杯”
温州大学参赛团队荣获“累进创新奖”
商学院报送项目《打造为农服务新载体,创新协同服务新模式——基于“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调查研究》团队合影
数理学院报送项目《高效中红外宽波段可调谐激光光源》团队合影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报送项目
《级联拉曼混频技术及颜色可选激光研究》团队合影
浙江团省委副书记周苏红听取项目汇报
二、我校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获奖情况
一等奖作品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陈思梦等同学的作品《级联拉曼混频技术及颜色可选激光研究》(指导老师:朱海永)
数理学院张静等同学的作品《高效中红外宽波段可调谐激光器》(指导老师:段延敏)
商学院俞亮亮等同学的作品《打造为农服务新载体,创新协同服务新模式——基于“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调查研究》(指导老师:罗建利)
三等奖作品
机电工程学院冷兵等同学的作品《面向菠萝种植周期的系列辅助工具研制》(指导老师:姜锐)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黎敏等同学的作品《小型恒温动物应对季节和食物变化的产热机理研究》(指导老师:柳劲松)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朱梦梦等同学的作品《新型高色纯度红光材料的研发及其在背景光源等 LED 领域的应用》(指导老师:潘跃晓)
三、获奖项目展示
01级联拉曼混频技术及颜色可选激光研究
项目名称:级联拉曼混频技术及颜色可选激光研究
指导老师:朱海永
项目成员:陈思梦、张喜梅、周青青、毛婷微、郭锦、施沈城、程梦瑶
项目简介:
可见波段多波长激光在很多领域,像激光医疗、激光显示、光谱分析等都有重要应用。我们的作品通过级联自拉曼实现激光腔内三个红外波长激光同时振荡,再结合单块非线性光学晶体的选择性混频技术,实现红黄绿五个波长瓦级以上激光输出。相对于传统的多波长激光设备,我们的激光器结构更加紧凑,成本更低,使用更加方便。
团队感言:
一路奋战到国赛,少不了团队成员的努力、指导老师的付出以及学院和团委老师的支持。非常感谢!这一次国赛,每个人都很辛苦,大家都在努力认真地练习,老师们也为我们做好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再次感谢团队成员、老师们!
02高效中红外宽波段可调谐激光器
项目名称:高效中红外宽波段可调谐激光器
指导老师:段延敏
项目成员:张静、张永昶、孙瑛璐、张立
2—5μm中红外波段激光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中红外连续可调谐激光光源主要是利用PPLN-OPO技术来实现。
我们改进了原有激光系统设计上的不足,设计的三凹直线腔和V型腔结构方案的最大优势在于不需要引入透镜,就可实现对基频聚焦,同时兼顾腔模式的灵活调节。设计的双端输出V型腔结构,减少了腔内闲频光的衍射损耗和三波混频的逆过程,提高了OPO的转换效率。利用多周期PPLN晶体,结合温度调节,实现了高效的中红外宽波段可调谐激光输出。两种方案均实现了效率超过30%的总输出。我们还进一步提出BBO晶体角度调谐变频技术,可望实现宽波段信号光的调谐倍频。
我认为,每一次的比赛经历都是吸收经验、增长阅历、丰富生活的宝贵机会。这次参加“挑战杯”的比赛更是如此。
非常荣幸我们团队能够在这么多优秀团队中脱颖而出进入到国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我觉得这也是收获的所在。看了很多其他高校的展位,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在朱老师和段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团队团结协作,一路挺进国赛。同时,团委和学院的老师领导为我们做好后勤保障,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
03打造为农服务新载体,创新协同服务新模式——基于“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调查研究
项目名称:打造为农服务新载体,创新协同服务新模式——基于“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调查研究
指导老师:罗建利
项目成员:俞亮亮、吴韵菲、谢钰叶、陈振尧、才让拉姆、徐铎、张嘉诚、王炯
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执政期间亲自部署和推动的重大改革,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作品以“打造为农服务新载体,创新协同服务新模式”为出发点,针对当前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三位一体农合联和合作社的协同服务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真的很感谢在参赛期间给予的各种关心、帮助、鼓励和指导的老师们和学长学姐们,尤其是罗建利老师、陈宝胜老师等。大挑是一次自我的挑战,是一次吸取知识、积累经验、提升自我的良机,虽然耗费时间长,过程艰苦,但是结果是美好的。感谢大家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拼搏,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的成果。
挑战杯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挑战,也正因为这样才让我真正地感受到自己青春勃发与热血。一路走来实属不易。我曾怀疑过自己,但是始终坚信着再向前走一点,再继续向前走一点点,我们的付出就可能有回应了。让人崩溃的是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情况,但可幸的是,坎儿都过去了,我们还在。
04面向菠萝种植周期的系列辅助工具研制
项目名称:面向菠萝种植周期的系列辅助工具研制
指导老师:姜锐
项目成员:冷兵、王敏樑、王境、张妍、杨佳慧、何潇洒、孙智超、孙浩岚
我们的项目名称叫《面向菠萝全生命周期的系列辅助工具的研制》,其中包括有菠萝施肥、菠萝套袋、菠萝采摘三款辅助果农作业的工具,可以有效的帮助果农解决在劳作过程中易受伤害和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此次项目让我再一次认识到了团队的合作的重要性,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成绩完全取决于团队成员在同心协力,因为他们都尽心尽力的去完成各自的分工,在做比赛的同时我们也从彼此之间学到很多新的技能。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加深很多。
05小型恒温动物应对季节和食物变化的产热机理研究
项目名称:小型恒温动物应对季节和食物变化的产热机理研究
指导老师:柳劲松
项目成员:黎敏、杨珂、赵莹、陈丽冰、王英、徐嘉盈、孙晟祁、杨佩佩
对于温带地区的恒温动物而言,冬季环境温度及食物可获得性的降低,其生存受到威胁。小型动物由于受到身体大小的限制,调节产热是其适应环境变化的主要方式。本作品以小型鸟类(丝光椋鸟、画眉、白头鹎)和哺乳动物(黑线仓鼠)为研究对象,从不同层次研究小型恒温动物应对不同季节和食物变化的产热机理,进一步揭示小型恒温动物在适应不同气候和食物条件下的产热变化及其生理适应对策,为其管理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参加挑战杯的过程是漫长且艰辛,回顾我们这一步步走来的路,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通过这次的竞赛,我们深刻认识到科学试验的严谨性,学会以严谨的态度去寻求科学真理,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同时,参加比赛是对我们团队每一个人的全面锻炼,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是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06新型高色纯度红光材料的研发及其在背景光源等 LED 领域的应用
项目名称:新型高色纯度红光材料的研发及其在背景光源等 LED 领域的应用
指导老师:潘跃晓
项目成员:朱梦梦、张磊、魏旭南、孔亦楠、刘容京、严笛文、王诗奇
本项目主要研究新型高色纯度红光材料的研发及其在背景光源等 LED 领域的应用。利用溶解-离子交换-重结晶的动态热力学平衡开展四价锰离子掺杂的复合氟化物红光材料的应用基础问题研究,产品不仅合成条件温和,而且选用廉价易得的锰离子代替稀土做发光中心,既降低了高端白光LED的制造成本,又优化了产品性能,更重要的是突破欧美技术壁垒,中国创造,走向世界。
参加“挑战杯”是我们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一起翻译论文、制作文案、市场调研、模拟演练,那一幕幕似乎就在眼前。感恩潘跃晓老师和团队伙伴们一路上的成长与陪伴,也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科研工作的乐趣所在,未来我们也将踏上征程,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希望未来我们都能学有所成,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