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母校新闻
当前位置: 校友首页 >> 新闻动态 >> 母校新闻 >> 正文

特别策划(二):学区制,高校学生管理的“温大试验”

发表时间:2012-11-07 00:00:00    文章来源:    流览量:
  
 
“喜迎十八大 奋进·六年”特别策划



学区制,高校学生管理的“温大试验”
——我校学区制教育管理改革探索侧记
  当下,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学生群体特点发生变化,高校后勤从学生生活服务的大后方转变为学生成长成才重要阵地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素质教育全覆盖的布局需求,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自我全面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需求。面对新形势,新特点,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了各个高校探索和关注的重心。在我校,一场关于学区制教育管理的改革和探索正在火热进行中。
   在学生生活区设置学区,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的部分功能转由学区负责,将学区建设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道德实践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我校这种基于现实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学区制正在改变以往传统专业学院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一个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战略
  时间回到2010年,这一年,浙江省承担了教育部关于大学生生活指导和生活教育试点课题,全省28所高校列入试点院校。这些背景都要求高校要结合新情况、新形势的变化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虽然,不是试点院校,但是,温州大学对于学区制改革的新尝试的想法已经在酝酿中了。
 高校应如何在学生生活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当下,中国高校学生生活区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归纳为三类:一是延伸制,主要是加强公寓区文化建设。但是延伸制模式下,虽然公寓区的文化活动得到加强,但无法解决新形势下的育人功能。二是社区制,主要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功能部分迁移到学生生活园区。社区制的模式通过部分思政和学生事务功能的实施,完成思政引领物业和服务,促进管理的目的。三是书院制,在学生生活区完成第一课堂以外的所有活动,如西安交通大学和汕头大学等。
  要创新,必须博采众长,于是,我校便开始了学习之旅。校领导多次率相关部门赴国内外高校进行考察学习。也正是在实地考察国内典型高校学生生活区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和听取经验介绍的基础上,我校结合学生特点、地域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性地提出了“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高校学区是指以学业归属区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区为地理划分,包括公寓宿舍区、学生食堂、文化活动场所、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课堂学习外的生活、休息、学习、交往、娱乐、个体及群体活动的特定区域。它不仅是学生休息娱乐的场所,而且是课堂的延伸、社会的缩影、成才的基地,是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窗口,更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理、就业辅导、党建工作、进行文化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事实上,学校此次提出的学区制尝试,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生活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单一问题,更是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战略。校党委书记陈福生指出:“实施学区制改革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实践,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探索,是我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举措,也是我校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举措。因此,学区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属性:一是具有教育属性;二是具有地理属性;三是具有学术研究的属性;四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概念的创新。”
一次对时代高教思政工作的有力探索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实行学生自由选课、弹性学分制后,高校学生生活区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承担着学生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的重要职能。而受制于学生生活区的服务场所、活动设施、休闲场地、宣传阵地等不足,难以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法形成品牌效应,以学生寝室为依托的生活区的人文环境缺乏,达不到育人效果。再加上学生生活的区学工队伍不稳定等因素,思想政治力量薄弱,学生工作总体依然重“管理”而轻“育人”。面对种种不利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在以稳定教学秩序为中心之外转向为围绕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学生组织架构如何从班级转向寝室;学生教育管理方法如何从正面教育为主转向正面教育和指导教育相互渗透等等,温州大学从高校学生生活区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认真探索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通过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班级前移到学生生活区,把学生生活区建设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道德实践”等功能为一体的思想教育阵地。
  具体的措施则是基于传统专业学院、学生居住现状和专业特点,把握便于生活、便于管理服务的原则,设置A、C、E三个学区,构建了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在学区里,设校学区党工委,由学校分管领导、学工部、保卫处、团委、后勤集团公司等相关部门及各学区负责人组成。校学区党工委是学区建设的决策机构,指导学区工作。各学区设立党总支,负责本学区的学生党建、党校、党员发展及日常思政工作。党总支下设党支部,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副书记)兼任本学院学生入驻的学区的党总支委员;强化学区的行政概念,它是独立的与学院平行的实体行政机构。根据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人数,学区按有关规定,1:200配备辅导员;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学区设立学区团工委和学区学生分会,原学院团委和学院学生分会分别归口学区团工委和学区学生分会,按照“整体平移、归口学区、学院指导、强化自治”的原则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在职责分工上,在“学科为本”和“学生为本”的原则上,把与专业学习、教学和科研等相关的工作归属学院,学生思政工作、素质培养和学生事务等内容归属学区。二者形成互补,共同承担起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职责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校的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始终围绕五个理念展开:一是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人性化,为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提供坚实的基础;二是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三是整体效能的系统理念,整合学区学院的各类资源,提高学生工作的整体效能;四是服务引导的发展理念,现代高校的学生工作的内涵除了加强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外,还强调指导和服务学生的功能;五是开放和谐的价值理念,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学区文化圈,打破了学区与学院之间的界限,加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使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公寓,使思想政治教育网格化、立体化,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师生关系重回到了本真状态,使学生工作、安全保卫工作与后勤服务工作一体化。
一场没有成功样本和范例的改革
  “作为一项全新的举措,学区制改革没有可供参考、借鉴的成功样本和范例。需要全体同志解放思想,发扬‘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精神,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充当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勇于提出在全省乃至全国先行一步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为我省、乃至全国的高校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有益的做法。” 日前,在温州大学召开的温州大学学区管理与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学校党委书记陈福生如是说。
  现实中,学区制的改革不可避免的遇到诸多问题,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学生的生源特点、师资力量、软件配套、硬件条件等现实状况,一步到位推进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会有一定的阻力,全校师生均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其次是,信息网络建设难:构建和开发学院和学区之间完全网络化的学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需要较长的时间;还有,配套保障需求大: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需要将一定数量的学生寝室腾用装修成各学生楼栋的办公室、值班室和活动辅助场所,装修各类场地、配置相应办公设备经费投入大;此外,学院学区衔接难:学院和学区之间的学生工作如何快速衔接是改革初期会遇到的难题。
  但是,随着由学校、学院、后勤管理部门以及学生等相关各方代表组成的机构的建立,进行学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工作的全面规划、部署、指导和实施;与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如《校学区党工委学生思想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学区学院学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温州大学学生党建制度》等等的修订和出台;定岗定编来吸纳优秀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到学工队伍,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软硬件环境的改善,等等,针对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务实推进,温州大学的学区制改革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地推进。
  没有可以参照的成功样本,“摸着石头过河”,学校正以百倍的勇气和改革创新的胆识,发扬温州人“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精神,克难攻坚,勇往直前。把学区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大学从单纯的“专业培养”向培养学生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的“全人教育”转变。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