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商报:邵逸夫的温州情缘
☉商报记者 周大正 刘天瑶 项琦宜 董吉妮
“娱乐之王”邵逸夫昨日家中辞世,享年107岁。这个世纪老人跟温州其实也有着不解之缘。
结缘 1991年首次来温,谭咏麟汪明荃随行
“1991年5月17日,星期五,邵逸夫、方逸华(一行)由温来雁。20:40抵(朝阳)山庄,即看夜景;22:00晚餐,24:00结束。5月18日,星期六,上午灵岩飞渡、小龙湫,10:30中餐(仅17分钟),后去永嘉桥头,17:00,温飞福州。”这段简单的行程记录,摘自原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旅游接待处副处长章君连的工作笔记。
昨天上午,退休在家的章君连习惯性地打开电视看新闻,一则邵逸夫先生于清晨逝世的消息唤起了他当年的记忆。他说:“20多年前的事情,印象早就模糊了。幸亏有了这段记录,才逐渐回忆起邵先生当年在雁荡的一些片段。”
时任市政府办副秘书长的章时趋,就是当年负责接待邵逸夫的随行人员之一。
1991年5月,邵逸夫一行20多人乘坐专机到温州永强机场,其中除了宁波籍的在港企业家外,还有谭咏麟和汪明荃等演艺界明星;他们下机后直奔雁荡,并下榻朝阳山庄。抵达酒店的时间虽然已近晚上9点,但兴致勃勃的邵老先生依旧要求先到灵峰看夜景,接待晚宴也因此推迟到了10点才开始。
这一点,在章君连的工作笔记上也证实了。“一位80多岁的老人,精神状态这么好,我们都挺佩服的。”在章君连的记忆里,老人对工作人员都很随和,而且精力相当充沛。
邵逸夫为何来温州?1990年到1995年期间刘周晰任香港雁荡公司总经理,也因此结识了邵逸夫先生。
“时任温州市市长陈文宪特邀请邵逸夫先生等海外知名企业家来温州考察,帮助温州发展经济。”昨天,刘周晰回忆说,陈文宪在调任温州前任职宁波市,他与邵逸夫先生等在港的宁波商人就认识,当时恰逢温州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发展,大张旗鼓招商引资。
章时趋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负责接待邵逸夫先生一行。他回忆说,当时国务院港澳办、国家教委也发文要求接待邵逸夫先生一行。
夸奖 回味瓯菜,称“温州的东西真好吃”
说起当天的晚宴,负责接待安排的章时趋透露,考虑到他们平时吃的都是燕鲍翅,所以我们特意从温州酒家邀请了4位厨师,烹制温州特色菜,都是瓯菜的招牌菜,具体哪些菜则因时隔已久不太记得,但他表示:“邵老先生吃得挺高兴,有说有笑地吃到很晚才结束晚宴。”
第二天一早,在接连游览灵岩景区以及小龙湫之后,兴致颇高的邵老先生提议前往北斗洞摇签,但考虑山高路险且老人岁数已高,工作人员还是劝说老人回酒店稍作休息。
“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已经80多岁的邵逸夫胃口还是很好。”章时趋表示,当天下午,一行人在永嘉桥头参观纽扣市场的间隙,随行人员还为老人准备了楠溪江的梅干菜麦饼,老人吃得是赞不绝口。而在返程前往机场的途中,由4位厨师精心准备的鱼丸、馄饨、猪油膏、麻心汤圆等6样温州特色小吃,让他们对温州的美食印象深刻。
“当时邵先生说温州交通不便,城市蛮有特色,风景蛮漂亮。”章时趋告诉记者,1992年他和市领导路过香港到澳门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时,邵逸夫还专门宴请了他们一行人员,并说“温州的东西真好吃”。
助学 给温州教育事业 共捐资逾600多万港币
邵逸夫那次来温州,也促成了他与当时温州师范学院的情缘。
当时,温师院刚迁址到如今位于学院路的温州大学老校区。时任温师院院长谷亨杰听闻邵逸夫有捐资助学的传统,想替温师院争取一下。他让当时刚刚调入温师院、熟谙发绣技艺的魏敬先以发绣为媒,尝试能否交上邵先生这位朋友。魏敬先花了3个多月,完成了这幅惟妙惟肖高58厘米、宽44厘米的彩色绣像。可惜,因各种原因,绣像被退回。
谷亨杰得知邵先生的雁荡山之行,他跟当时的市领导争取到了与邵先生见上一面的机会。当天上午,邵逸夫一行用完早饭,下楼准备出发游览雁荡山。突然,邵先生的脚步顿住了。“这画像怎么这么像我?”他推开眼镜,左右打量,操着一口宁波口音高兴地说:“绣得真好。这可比我年轻了30岁。”谷亨杰与魏敬先这才放下心中大石,走上前去,将绣像赠予邵老。雁荡山赠像后不久,他当时的秘书方逸华女士回函评价绣像:巧夺天工、惟妙惟肖。
同年9月,邵逸夫寄来亲笔签名的捐赠函,宣布邵氏基金会将捐赠300万港币,兴建“逸夫图书馆”,温师院的图书馆,正式入列第五批十六项邵氏捐资项目。这也是温州第一个邵氏捐资助学项目。
1994年9月,逸夫图书馆竣工,面积5500平方米,可藏书60万册,集图书贮藏、师生阅览等功能于一体。1995年,邵氏基金会再次决定捐赠200万港币,建造逸夫发绣艺术楼,使温州师范学院成为全国高校中少有的几个接受邵氏第二次捐款的学校。温大在唁电中表示:“邵逸夫先生对温大发展作出的贡献,将彪炳史册。”
昨天,温州教育史馆馆长、原温州市教委主任潘龙俊告诉记者,邵逸夫先生捐资除了这两处,还有温州市实验中学、温州市实验小学和瓯海等地建有校舍。据不完全统计,总共捐资额度达600多万港币。温州市实验中学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该校逸夫教学楼由邵逸夫先生捐资80万港币建设。瓯海教育局计财科原科长徐义豹介绍说,1997年邵逸夫先生捐资20万港币在瓯海区娄桥建有逸夫小学(现河庄小学),同时还捐资20万港币在当时坑古小学建逸夫教学楼。在温州实验小学市府路校区也有一幢逸夫图书楼,实验小学原副校长叶建顺回忆,图书楼原先就建好,但缺软装等配置,大约在200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门向邵逸夫基金会递交申请材料,顺利获得该基金会资助项目评比的金奖,获得了37万元的图书馆专项经费,“为感谢邵逸夫先生,图书楼名字就命名为‘逸夫图书楼’。”现任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朱小雪告诉记者,目前这笔资金除了当年装修图书馆和采购桌椅、书籍之外,还有近一半,将用于图书馆设备更新。朱小雪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在图书楼举办一些纪念活动,比如通过图片或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介绍邵逸夫的生平纪事等。
回忆 邵老待人热诚说话幽默
谈起对邵逸夫的印象,魏敬先总结为:平和热情、不摆架子。1992年2月,谷亨杰与魏敬先受邀访问香港,汇报援建项目进度和计划。“没想到,一见面,他还认出我来了。”魏敬先回忆,访港期间,邵逸夫亲自招待,与受赠单位代表祝酒聊天,还设私宴款待受赠机构。“他资助我们,却从没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很有修养。项目进程也询问得非常仔细。”
昨天,刘周晰特翻阅了当时日记。1994年8月12日晚上,当时几位市领导和刘周晰到香港邵逸夫先生位于清水湾邵氏电影城的家里拜访,并送去了一幅温州瓯绣。
“邵先生拥护改革开放,也很想了解内地的情况。” 刘周晰回忆说,当时温州在香港举行招商引资推介会,当天晚上6点多到他家,邵先生带他们一边介绍一边观看邵氏20年前出品的老电影,然后以家宴款待他们一行四人,在座还有方逸华女士,每个人身边一位服务员,记得当时大家交流浙江、温州的很多情况,到了近9点多才回程,“他对温州人蛮热情,像是见到老乡,以当时他88岁年龄,两个多小时的接待是很少的。”
“他思路清晰、行动敏捷、说话幽默。”刘周晰回忆说,当时在邵先生家里,走在路上,邵先生还故意撞了一下我,说自己有练气功,身体硬朗。
情缘
重游雁荡,“有种回老家的感觉”
2006年,邵逸夫老先生再次来到雁荡山。故地重游,让老人找回了15年前的记忆,而此趟最重要的目的,也是为了听取温州关于已建“逸夫楼”项目的情况汇报。
一路陪同邵逸夫夫妇的原雁荡山旅行社导游金文林告诉记者,很多记忆找不到了,唯一深刻的印象就是,在前往雁荡山的路上,老人突然很兴奋地说了一句:“我有种回老家的感觉。”
也许是因了这份回家的亲切感,以及多年前留下的雁荡情结,年近百岁的邵逸夫不顾长途跋涉辛苦,一到景区就要求马上前往当年令他惊艳的灵峰景区。当时负责接待工作的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叶金涛回忆道,在灵峰茶室,茶室主人拿出了产自雁山的土特产,地瓜、菱角、芋头等招待,邵老先生和夫人边吃还赞叹说:“只有雁荡山这样的好山水才能育出这么好吃的东西来。”
由于年近百岁,老人的行动已经有所不便,但兴致颇高的邵逸夫还是坚决要去游览曾经因故无法去成的大龙湫,以了却自己的心愿。为了满足老人的要求,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特意向当地村民借了一顶轿子,抬着老人来到了大龙湫。导游金文林说:“邵老很专注地听我讲解大龙湫的历史,而且还不时地竖起大拇指,称赞雁荡山自然风景保护得好。”
而在叶金涛的眼中,邵老先生则是一位相当随和的老人,一点都没有大富豪的架子,“当我拿起相机对着他时,他还会冲着我招招手。”在游览大龙湫沿途的风光时,不少认出他的游客向邵老先生招呼挥手时,他都热情地友好致意。
(转自温州商报2014年1月8日第2版)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