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大教育基金会
|
温州大学
|
校友数据库管理
|
校友平台管理
校友首页
聚焦温大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历史沿革
校园地图
校园风光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母校新闻
校友新闻
校友组织
地方校友会
学院校友会
校友捐赠
支付宝捐赠
微信捐赠
捐赠榜
捐赠项目
知名校友
学术类毕业生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校友期刊
期刊浏览
在线投稿
在线征订
校友服务
返校指南
招生培训
资料下载
校友之家
联系我们
校友办
各学院
校友卡办理
校友卡办理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母校新闻
校友新闻
母校新闻
当前位置:
校友首页
>>
新闻动态
>>
母校新闻
>> 正文
十年发展之路 风雨砥砺前行
发表时间:2016-06-23 21:29:07 文章来源: 流览量:
▲2006年6月23日,新温州大学挂牌成立。
▲2006年6月23日,在温州大学揭牌庆典上,时任校长陈福生致词。
从郑楼到茶山,从偏隅一方的小学堂到而今的大学府,温州大学走过了两校合并、七校融合的变迁历程。2006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温州大学,6月23日,新温州大学挂牌成立。从正式步入“大学”行列到如今,十年时间里,学校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走过了艰辛的历程,实现了预期目标,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年里,负重致远,励精图治,坚忍不拔,砥砺前行。我校携手美国肯恩大学创办温州肯恩大学;以我校城市学院为基础的温州商学院挂牌成立……推进了温州高等教育发展。根据武书连《中国大学排名》,2015年学校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第183名,提升了78位,平均每年递升近8个位次。
▲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访问美国新泽西州期间,温州大学与肯恩大学签署了《温州大学和美国肯恩大学关于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的协议》。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实施“特色本科”战略,致力于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构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特色工科、特色商科、特色教师教育三大特色专业群,深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有效解决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才供给与区域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学校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5年12月作为浙江省两所试点高校之一圆满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每年近40%约2800名毕业生留温工作,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高层次教学成果不断突破。
学校现有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等在内的28项“国字号”教学成果。其中创业教育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面向中小企业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共50项,浙江获3项)。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艺术展演等获得国际级奖项24项、国家级奖项854项、省级奖项1986项。
▲我校学子参加浙江省大艺展。
教育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
开放办学层次与内涵进一步提升,国外友好合作协议院校由6所增加到70所。学校与泰国东方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创办的温州肯恩大学于2014年正式设立,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新路子。
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师资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确立人才队伍建设核心战略地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2112”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扎实推进。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人选,国家“千人计划”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一批高端人才。其中2016年全职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顾禹归教授,签约金宁一院士为我校首位双聘院士。拥有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5个省重点创新团队和3个省高校创新团队。根据武书连2015中国大学教师平均学术水平排行榜,学校位列全国第78位。
▲2016年3月18日,我校迎来首位双聘院士。
加强学科核心竞争力建设,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学校实施“学科提升”战略,坚持科研发展“顶天立地”方针,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坚持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并重,学科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学科实力全面提升。
学校现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新增教育硕士、工程硕士2个硕士专业学位门类(覆盖20个招生领域)。投入建设经费近2.35亿元,实施“558”学科建设工程、“3582”学科提升战略,学科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拥有10个省重点学科,其中根据美国2015年9月ESI数据显示,化学进入ESI全球1%(727/1096),省内位居浙大、浙工大之后排第三;音乐与舞蹈学排名进入全国前20%,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语言文学排名稳定在全国30%左右。化学、中文等9个学科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
科学研究成绩喜人。
“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90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4项),较“十一五”增长176%,省部级项目520项,增长116%,实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诸多零的突破。十年共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2项,外来科研经费总量从2006年的1000万上升到2015年的6964万,平均每年增长59.64%。2015年学校综合科研水平位居全国706所本科大学中第140位。
积极推进校地协同创新,服务地方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坚持立足温州、服务浙江,主动对接浙江特别是温州的产业特点,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不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与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成15个省级重点科研平台,获批激光加工机器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电气数字化设计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科技平台实现重大突破。“十二五”期间承担横向项目1134项,横向项目经费达10452万元。
同时,学校与吉林大学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将在建立联合研究院、联合培养海外博士和博士后以及产学研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并与美国阿克伦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温州科技学院等高校共建研究院所,努力促成校校、校所、校地间的协同创新,内联外引,内外互动,协同发展。
●理工类
积极推动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与温州医科大学共建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温州医科大学和浙江省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助推新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落户温州,建设健康医疗产业基地,拟建30吨规模生物反应器生产线、8条制剂线,五年内产值预计突破100亿人民币;依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人体表面难愈合创面发生新特征与防治的创新理论与关键措施研究”落户温州项目,引入付小兵院士、张志愿院士等专家,联合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梅奥医疗中心,建立国际专科医疗综合体,推动国内三级医疗联动体系建设。
▲2015年12月16日,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大学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举行。
浙江省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重点攻关低压断路器可靠性关键技术和保护特性高速检测技术,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与正泰集团等电器企业结成产业联盟,为行业企业解决关键技术50余项,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与机器换人战略实施。
浙江省软弱土地基与海涂围垦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深厚软弱地基高速交通工程、防洪堤、地下工程建设以及沿海产业带围海造地开发建设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为中国最大的海滩围垦工程——瓯飞工程地基处理、温州机场扩建工程地基处理等大型重点工程提供有力技术支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此外,激光加工机器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皮革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水环境与海洋生物资源保护重点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致力于产学研一体化结合,提升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联盟建设的水平和影响力,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激光加工、自动化、皮革清洁、生态环境修复等相关行业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人文社科类
学校汇聚温州市人文社科领域主要专家和资源,立足地域特色,在温州人经济研究、金融综合改革研究、政府决策咨询、公共政策研究、瓯越文化研究、南戏研究、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学校荣获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年度先进单位和智库建设“战略贡献奖”。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以温州人经济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既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又注重面向地方的决策咨询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共承担国家课题17项、省部级课题30项,获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奖20项;共有25项成果被市级以上政府采纳应用,21项成果获省市领导批示。
▲2012年5月18日,温州市金融研究院、温州大学金融研究院、温州大学金融学院挂牌成立。
2012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学校主动策应地方,挂牌成立温州市金融研究院暨温州大学金融研究院,做温州金改的“参谋部”。研究院承担全国首个民间借贷利率“温州指数”的研究和编制,参与全国首部地方性金融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备案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制定,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各1项;研究报告先后获得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温州市市长陈金彪等领导批示,2次入选中宣部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
推进党建创新,打造三张“金名片”
学校班子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意识,以党建创新引领学校事业全面发展。党委分别于2008年、2012年两次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在2014年全省本科高校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测评中获得综合成绩第一名。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莅临杭州“梦想小镇”蜂巢孵化器考察调研,与我校创业学生亲切交谈。
创业教育特色彰显,实现“三个率先”。学校于2000年探索开展创业教育,2006年将“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写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三个全国率先”:一是于2009年成立处级建制、实体运作的创业人才培养学院,为全国最早的成立实体创业学院的高校;二是在国内率先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重点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善创业管理的企业急需的岗位创业型人才;三是在国内首次探索创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班新模式,开办“3+1”创业精英班,学生在完成本科3年学习后,转入创业学院集中进行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践锻炼和创业园区项目运营,并且以实战项目牵引全程贯穿1年的教学,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创业教育形成自身鲜明的特点与优势,被同行誉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四大模式之一,学校被确立为国家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多次应邀在国家级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视频会上,温州大学作为全国四所高校之一作典型发言。2015年应邀在第八届世界创业论坛上分享经验。
▲中央电视台CCTV-4《中国新闻》报道我校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改革。
创新学生管理体制,首推“学区制”改革。
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城”办学格局新常态,学校党委积极倡导“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的养成教育理念,2012年在全国首推“学区制”改革。突破了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了“学校—学区—楼栋—寝室”纵向到底的学生教育管理新体系,建立了“学区—楼栋—寝室”三级联动的学生自治组织队伍;学区成为课外育人的主阵地,70%的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在学区,70%的学生成长服务职能在学区,第一时间掌握学生舆情动态、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安全隐患、第一时间介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思政工作全覆盖。央视《中国新闻》栏目和《中国教育报》均对此项改革予以专题报道。
突出责任教育,首倡党员“50小时义工服务制”。
学校高度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需求,率先提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弘扬学校“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的大学精神。学校连续八年开展“感恩•责任”主题教育活动,用身边的榜样传递正能量。校长每年为全体新生讲“开学第一课”,激励学生勇于担当、自强不息。2008年首倡党员“50小时义工服务制”,开创全国党员志愿服务新渠道,得到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笔批示,肯定这一做法对加强党性锻炼、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益,建议在全国高校推行,学校受邀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2013年第69期《光明日报》内参《情况反映》予以专题报道。
2016年,是学校两校合并十周年,也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学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秉承“厚培德本,深濬智源”的办学传统,弘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走“顶天立地,自主开放,分类分层,协同创新”的发展之路。到2020年,将学校建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成为省内外有影响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区域内高端人才集聚与培养中心、科技创新研发服务中心和先进文化培育发展中心,争取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重点建设高校,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到2025年,将学校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
上一篇:
我校召开新学期党务工作会议
[返回列表]
[打印本页]
下一篇:
教师教育学院第26届“艺术之春”艺术节系列报道语言专场比赛
聚焦温大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历史沿革
校园地图
校园风光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母校新闻
校友新闻
校友组织
地方校友会
学院校友会
校友捐赠
支付宝捐赠
微信捐赠
捐赠榜
捐赠项目
知名校友
学术类毕业生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校友期刊
期刊浏览
在线投稿
在线征订
校友服务
返校指南
招生培训
资料下载
校友之家
联系我们
校友办
各学院
校友卡办理
校友卡办理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
技术支持:
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