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母校新闻
当前位置: 校友首页 >> 新闻动态 >> 母校新闻 >> 正文

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学生要回答的三个问题及其关联——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体会

发表时间:2017-05-03 19:39:11    文章来源:    流览量:

 

   

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学生要回答的三个问题及其关联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体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研室主任   项淳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顶层设计的制度安排和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工作的核心命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讲话立意高远、发人深省、涉及问题具体细致,分析现象中肯客观,非常切合当前中国高校和大学生实际。
  讲话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当前,许多高校的思政课和其他课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存在“两张皮”现象,自说自话,自干自事,没有形成一盘棋,甚至互不理解,互相拆台,尤其是思政理论课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往往处于事实上的弱势地位,或被误解,或被歧视,或被责难,导致思政理论课教师职业幸福感一定程度缺失的同时也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针砭时弊,高屋建瓴,指出:思政理论课是主渠道,育人是每一个课堂的责任,在高校里,任何一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真心希望高校思政工作各部门各环节能加强沟通和理解,“主渠道”和“主阵地”联动协同,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共同育人模式,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高校思政工作被重视是因为它重要,重要就意味着责任重大。在我看来,这里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
  从高校角度看,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思政课教师角度看,要回答“上课讲什么,怎么讲,为谁讲课”的问题;从青年大学生角度看,要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这三个层面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三位一体的关系。第一层面是核心和出发点,高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宗旨和底线,为思政课教师指明了方向。一线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明确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紧紧围绕高校培养目标这一核心和出发点,发挥主渠道作用,用正确的观念与思想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认真回答“上课讲什么,怎么讲,为谁讲课”这个第二层面的问题,这是关键性的因素,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一是讲什么,即优选教学内容。要以讲话的“四个认识” (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为指导,联系学生专业,强化问题导向,专题设计精准,将教材体系转为教学体系,知识体系转变为信仰体系,增强理论对于生活实践的说服力,完成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任务,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这是每一位高校思政课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应化为我们内心自觉的担当。二是怎么讲,即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遵循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进一步完善“一化六制”的教学模式,并尊重95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完善思政课在线课程,形成线上线下实时互动的混合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能力培养的目标。三是为谁讲,即教育教学宗旨、立场和底线,体现了学生、教师自身、党和国家的三重意蕴。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思政课作为主渠道,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其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是否具有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否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否受欢迎,也直接影响教师自身权威和职业自信,影响成就感、幸福感的获得。同时,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体现在思政课堂的传道上,也要体现在思政课下的互动上,还要体现在日常行为的言传身教中。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读书问道,精益求精,更要严以修身,方正为人,做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师者。再次,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看,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四个引路人”的责任。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思潮交互涌动,不同的价值观不断碰撞,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一刻也没有停止。思政课教师要有强烈的阵地意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促进高校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层面是大学生要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大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定位、对所处时代及人生环境的正确分析和判断、对理想的追求和信念的确立。这是高校思政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贴近现实、立足长远,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在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无论课堂内外,都有价值引导的问题,都有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切入的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以身示范,带头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要让青年学生将自己摆在家庭、国家、社会的层面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鞭策他们在学好“有字之书”的同时,能于“无字之书”中自觉承担责任,并在行进中不断反思“我想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现在要做什么?”想明白了、想对了,才能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就不会陷入“在迷茫中继续迷茫”的困境。今天的95后大学生处在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怀疑精神和创造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评价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同时大学生也面临不断扑面而来的新考验、新挑战。面对需要引领的青年学生,高校要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置于重要位置,决不能在短期目标的追求中,忽视了立德与育人的宏大主题。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也要求我们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还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才能全面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实现高校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三个层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分别处于宏观目标、中间环节和微观落脚点的地位,目标是导向,中间环节是桥梁、媒介,落脚点是根本,要求各司其职,联动协同,使三个层面三个问题同向同行解决。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