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母校新闻
当前位置: 校友首页 >> 新闻动态 >> 母校新闻 >> 正文

文化“源” 民族“根” ——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发表时间:2017-04-27 22:05:44    文章来源:    流览量:

  

文化“源” 民族“根”

——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步青学区党委副书记 张朝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倡导传统文化“以德为先”的价值理念,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政治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理想抱负。《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典籍中的智慧,充分体现了以德为先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互相融通的,如“和谐”、“文明”、“友善”、“公正”等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
  二、凸显传统文化“贵和尚中”的精神内涵,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启示。
  谈心谈话时需要有效沟通,批评教育时需要内心认同,解决困难时需要情感打动,引领成长时需要榜样感召,面对冲突时需要理性引导,等等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论语》、《大学》、《诗经》、《孟子》、《礼记》、《春秋》等文化宝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支持和思想资源,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修身之道;《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实;《论语》:“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道德旨归。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对大学生精神素质的塑造,在认识世界、人生诉求、价值追求、审美观念等方面都会发挥十分重要作用。
  三、赋予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召,继续焕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流光溢彩。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第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学科专业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内容,鼓励学生选修传统文化课程。第二,利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三,通过网站、微信、橱窗、报刊等宣传的媒介,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整合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搭建的平台资源,潜移默化地将民族精神渗透到大学生心灵;利用文化节、主题教育、传统节日等开展的文化活动,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从中熏陶、激励和感染。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集悲天悯人的情怀,舍我其谁的壮志,修己宽人的态度等能力于一身。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推进和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