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学科博士点培育思路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吴明江
温州是浙南、闽北、赣东区域(区域人口4000多万)的中心城市,地处冷暖洋流交汇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浙江省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三个重点实施地之一;同时,生物产业也是该区域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然而,本区域目前尚无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无论是面向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海洋经济,还是高新产业的生物经济,人才培养都不能满足区域新经济对多类别生物学高端研发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在温州大学建设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学科现有基础与优势
专业与学位点温州大学具有34年生物学科的历史积淀,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3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为浙江省重点专业(“十一五”)、特色专业(“十二五”)和优势专业(“十三五”,全省仅建设3个);拥有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2个学术型硕士点,药学和学科教学(生物)2个专业型硕士点,形成了水生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动物学和化学生物学4个稳定的特色二级学科方向。
学科队伍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43人,其中正高16人,副高15人,博士学位教师占84.09%。聚集了双聘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家千人、国家外专高端人才、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教学科研平台拥有浙江省一流学科(“十三五”)、浙江省重点学科(“十二五”)、浙江省水环境与海洋生物资源保护重点实验室、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海涂围垦及其生态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和浙江省生物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科研实力 学科团队科研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前期专项课题、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5项,省科技重大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3项,企事业横向合作项目150多项,科研经费合计520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各类科研奖励50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10余部。
人才培养 本学科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以党建促进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近五年培养硕士研究生92人,毕业45人,联合培养博士9人,毕业3人,发表论文137篇,研究生就业率100%。
学科方向
本培育点依托学院专业优势、强大的教学科研平台,与加拿大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韩国全南大学联合开展博士生培养项目,聚焦水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动物学和化学生物学四个学科方向,契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进一步在高端人才队伍建设、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培育、博士生联合培养和学科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加强建设,总体提升生物学学科水平。经过三年建设,本学科4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年龄、知识、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更加合理,特色与优势进一步突出,学术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完全满足申报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基本要求。
水生生物学方向聚焦于蓝藻生态毒理学,重点研究亚热带湖库水华发生的生态学和动力学机理、蓝藻水华的控制方法与技术、蓝藻毒素及其生态毒理学;水生生物资源与保护利用,研究中华鲟和大鲵等珍稀水生生物的生态习性、生理特点、遗传多样性及对环境胁迫的免疫应答;大型经济海藻羊栖菜的品质变异、遗传育种及养殖生理生态学研究;水生植物在水处理及水体修复中的应用、机理研究与技术开发,以期为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创新性科技成果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并在国内外形成一定影响。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方向聚焦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为代表的生物药,阐明FGFs蛋白调控代谢的机制,为新型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解决FGF蛋白成药技术难题;区域特色药用动植物及海洋微生物新功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调控机理研究。
动物学方向聚焦于白头鹎和麻雀的热生物学特征和应对季节性气候变化的产热调节特点和能量学机理;小型啮齿动物的繁殖能量学特征、体重和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以及应对极端环境的能量学对策和生存适应机制;两栖类胚胎发育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生理和生化机制。
化学生物学方向聚焦于食药用真菌功能性成分生物合成、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海洋藻类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活性筛选及作用机理研究;黄酮类等天然产物的挖掘、作用靶点及抗炎抗肿瘤药物设计研究。
建设思路和措施
紧密围绕学校“升博计划”,集中财力办大事,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重大项目成果培育、博士生博士后联合培养和学科影响力提升等四大工程,具体建设思路与主要措施如下:
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 针对四个方向研究重点和现有人才队伍,拟引进国家级人才2-3人,有博导资格的知名专家3-5人,海内外优秀博士15-20人;未来3年新增教授3-5人,新增兼职博导10-15人。三年建设期满,本学科师资队伍正高级职称达到20人以上,力争每个学科方向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85%以上,45周岁及以下教师比例53%以上。
培育重大项目成果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聚焦水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动物学和化学生物学四个学科方向的研究,组织培育若干个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和省部级二等及以上奖,给予较大力度的培育经费支持。计划每年培育申报国家级项目30项以上,省部级及以上奖1-2项。争取获得国家级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3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或教育部二等奖1-2项。
联合培养博士生博士后 加强建设与UNBC的1+3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和与韩国全南大学的2+2联合培养博士项目,联合开设高水平的博士研究生课,培养储备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队伍。培育期间,拟联合培养博士生12-15名,提升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水平,增强科研能力。
提升学科影响力 将制定政策,推进系列工作:支持各方向成员担任被三大索引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编委;支持出版学术专著,尤其是外文学术专著;支持在国内及国际学术组织主办的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支持担任国家学会理事、省级学会常务理事;支持承办国内国际相关学术会议;选派学术骨干赴海外高水平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建立国内国际联合研究机构。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