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同学风采
当前位置: 校友首页 >> 校友风采 >> 同学风采 >> 正文

学长榜样⑯ | 张索:让人走开 把心留下

发表时间:2022-03-12 18:31:35    文章来源:    流览量:

编写语

 

1933年以来,温州大学

高举“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帜

立足浙南大地

培养了24万余高素质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温州大学校友办推出

“学长榜样”系列访谈栏目

聚焦校友一往无前、不负韶华

的拼搏岁月

探寻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历程

展现温大人迎接挑战、奉献青春

的榜样故事

希望激励更多的温大人

努力拼搏、奋发成才

传承发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的校训精神

 

校友简介

 

张索,原名纯凡,号石头记者,别署蛛砚斋主。1962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1982年毕业于温州师范专科学校(现温州大学)物理专业,曾在永嘉罗浮中学、温州师院、温州大学任教。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上海市文联委员,温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等。曾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协篆刻委员会主任,温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温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等。2019年受聘为温州大学兼职教授。作品百余次参加全国各类专业展览并多次获奖,出版有《张索印选》《持敬集》《汉字之美》《海派篆刻名家系列—马公愚集》《钵水斋书翰选粹》《中国篆刻聚珍-方介堪》等。曾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称号和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奖”等。

 

2022年2月19日上午,在温州大学春季新学期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张索被授予“温州大学特别贡献奖”的称号。早在1月5日,校友会的负责人就告知了他这一消息。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张索有些惊讶,觉得自己受之有愧,但心里又很温暖。

由于行程冲突,张索当天未能到达颁奖现场。2月24日,他收到了来自母校的荣誉证书。张索说:“我翻开证书的时候,就想起了在校史博物馆的时光。”

从求学到工作,张索见证、参与了温州大学的发展。在母校工作期间,他参与筹创了温州大学校史博物馆,调离学校后,他又为校友之家,苏步青、谷超豪纪念馆,校美术馆和书法学科发展等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

2014年张索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后,依旧心系温州大学和故乡的发展,不遗余力地为温州的书法和文化事业贡献力量,践行着“让人走开,把心留下”的情怀。

 

▲2021年春节,张索返乡应邀在温州文化馆

举办个人作品展并举行讲座

 

热爱书法的“物理生”

 

“我对物理不感兴趣,只是因为高考物理的分数最高,被分配到物理专业。”1979年,张索进入温州师专学习物理专业,在他看来,这是一场“意外”。

高中时期,张索几乎把课余时间都花在了书画和学生干部工作上,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我当时压力很大。身为学生干部,在学校也小有名气。要是考不上大学,就很丢脸。”高考前三个月,张索推掉了所有的学生工作,开始全身心备考。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成绩,张索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最薄弱的科目——物理上。两个月后,他的物理成绩从45分,提升到了60分。高考时,张索物理出乎意外地考了85分,顺理成章地进入温州师专攻读物理专业。

然而,他真正感兴趣的还是书法。

张索7岁的时候,父亲便教他写字。14岁那年,邻居金景镛先生是裱画师,见张索喜欢书画,就带着他拜访了方介堪、徐堇侯、吴鹭山、戴学正等温州金石书画名家。也在那时开始正式拜林剑丹老师学习书法。每个星期四晚上都会带上一周的作业给林老师批改,眼界逐渐拓宽。讲到少年时的学书经历,张索很兴奋,他说:“我原名叫张纯凡,‘张索’这个名字还是林剑丹老师取的。”

在温师专读书期间,张索对书法越发痴迷。曾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展览浙江赛区的选拔,获得优秀奖。在学校他还主动担任起“小老师”的角色,给同学们上书法课。大学毕业后,他进入永嘉罗浮中学任团干部。

张索在罗浮中学,充分利用自己的书法特长,创建校书法兴趣小组,开设书法课程,举行一系列文化类讲座,各项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1985年,他的学生戴家妙的钢笔书法作品在50万份参赛稿中脱颖而出,获全国钢笔字书法比赛一等奖。“那天下午四五点钟,我接到这个消息,兴奋得不得了,赶紧从温州市区赶回永嘉。当时全校都炸锅了。”说起这段往事,张索眉飞色舞,激动得音量都提高了。

那几年,张索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书法苗子。陈忠康、陈中浙、戴家妙、邹洪宁这些书坛名家都是他在永嘉任教时的学生。

1985年,张索因出色的工作成绩被当时刚创办的原温州大学聘为文秘专业的书法老师,次年就被调到温州师范学院团委工作。1987年,在他的建议下,温州师范学院创立了师范技能教研室,他成为一名专职书法教师,对全校学生开设公共书法必修课。温州师院的书法教学也走在浙江各高校的前头,那时他就出版了字帖和教材,还受邀到日本讲学展览。

 

▲1989年4月,张索老师组织全校学生

举行粉笔字擂台赛的现场

 

负责创建温州大学校史博物馆

 

仿造的老温大和温州师范学院校门、有着岁月折痕的黑白照片、写满了公式数字的课堂笔记……一个个场景、一件件文物把参观者的思绪带到了学校初创时的年代。“温州大学校史博物馆的建馆理念很先进,解决了目前各高校合并后如何和谐相融的难题,你为学校立了一大功!”教育部原副部长章新胜在参观完温州大学校史博物馆后,握着张索的手说。

2006年,温州师范学院与原温州大学正式合并设立新的温州大学。张索被委以重任——参与校史馆策划设计筹建工作。

在筹备会议上,张索率先提出贯穿“公共认知、高山仰止、一个不少”的建馆理念,并且分享了一个有些遗憾的故事。

2006年,八旬高龄的台胞原温州师范学校校友施巨源老先生专程从台湾赶来温州,要把校友曾波珍藏多年的国画《南雁荡游记图》捐赠给温州师范学院。

原来这幅画的作者是弘一法师高足李鸿梁先生。1945年,李鸿梁离任省立温州师范学校(温州师范学院的前身)时,将这幅画送给学生曾波留作纪念。解放后,曾波去了台湾,一直把这幅画带在身边。在他病重之际,委托好友将这幅画送给母校。

当老先生把画送到温州师范学院时,院方相关负责人却告诉他,温州师范学校已经没了,现在只有温州师范学院,学校没有李鸿梁这位老师,也没有收下这幅画。无奈之下,施巨源老先生只好把画捐赠给温州博物馆。

这件事对张索触动很大:“什么叫回归?什么叫爱校?一位校友在弥留之际仍然惦念着母校,而母校却残忍地拒绝了他的爱。”

在他看来,校史博物馆应该成为全体校友和师生的精神家园,每一位校友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然而,合并后的温州大学虽是两校合并,但办学历史悠长,可追溯到1933年创办的浙江省立温州师范学校。之后又融入了瑞安师范学校、平阳师范学校、温州教育学院、温州幼儿师范学校。

校史博物馆如何完整记录、还原这段办学历史?

张索认为每所学校的历史要独立展现。校牌、门台旧址、每届学生的毕业照片……都应该陈列在其中。为此,他东奔西走,前前后后拜访了一百多人。

其中最令张索迷茫的是收集创办于1933年浙江省立温州师范学校的资料。由于年代久远,很多资料和文物难以找寻。张索只好下“笨功夫”,从古文献找突破口。“那段时间,我每天睁眼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文献资料。”

为了尽可能收集全面的信息,张索首先确定老师的名单,再向学校档案馆申请调阅这些老师的档案。到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亲自去走访征集,博物馆、档案馆、学校的旧址、废弃的仓库杂物,连地摊也不放过,总共用了一年多时间把各种资料征集过来。那时天天有发现,天天有惊喜。最终校史馆陈列了3740余件史料。

2008年5月20日,温州大学校史博物馆落成。迎来了教育部对温州大学的本科教学评估,第一站就是校史博物馆。张索如数家珍,向专家们娓娓道来,赢得专家们频频点头。

2008年温州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评估,校史博物馆所展现的底蕴和活力在评估中功不可没。校史博物馆建成后,成为温州大学师生校友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新生教育和师德教育的重要窗口,多次受到教育部领导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张索自然也成为校史博物馆最称职的义务讲解员,被聘为温州大学校史博物馆名誉馆长。

 

▲2010年5月,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与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章新胜一行参观校史博物馆,张索向来宾介绍建馆理念与藏品情况

 

创新书法教育  架设文化桥梁

 

2014年3月,张索正式调往华东师范大学,筹建书法篆刻研究生专业。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任务,张索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早上通常九点就已经在办公室了,晚上基本上十点半后才离开。课间、午休他都会去书法教室溜达一圈,还时常突击检查学生作业。虽然年过半百,但他依旧是“工作狂”。短短的几年,他带领的华东师大书法团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外界被称为“华师大书法军团”。

不管身在何处,张索总心系故乡的发展。这些年,他又为上海和温州的文化交流牵线搭桥,亲自策划了“马公愚诞辰120周年书画作品展和学术研讨会”“鲁藻墨兰特展”“苏渊雷钵水斋书翰文献展”“谢磊明、方介堪印谱特展”等。同时还在上海举办“传承· 接力”三人书法展,助力温州文化融入长三角。他一直致力于温州市社会文化事业建设,参与众多有影响的文化工作,2016年参与世界温州人大会的家书设计,刻制了“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的印章。

“让人走开,把心留下。我的心依旧留在东瓯故土。”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信念,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做法。

自从张索调到上海之后,他每年只在寒暑假期才回温州待上几天。2021年除夕前两天,张索在温州文化馆举行了“辛丑迎春作品展”和讲座。那天,许多领导、友人、学生、书法爱好者等都纷纷闻讯而来。他兴致很高,时常与观众分享温州前辈的人文故事。讲座结束后,张索还有些不尽兴,打趣道:“一个小时的讲座就好比飞机还没起飞,就马上要落下。”

今年农历腊八,张索参与策划的“上海市高校‘渊雷杯’师生楹联书法作品展暨近现代名家楹联特展”,现场展出了30幅近现代名家楹联作品,以及113件来自上海49所高校师生的楹联作品。作品展冠以“渊雷”之名,是为了纪念温籍著名学者苏渊雷先生,倡导他诗书画贯通、文史哲兼擅的文化追求。

在这次展览中,所有作品都是自撰自书的原创文本。这是张索特意要求的,源自他对书法人才培养的深度思考。张索说,现在很多楹联书法展,仅仅是抄写前人的内容,很少有原创的文本。若想提高书法作品的文化品质,培养更优秀的、精通传统文化的人才,要提倡、推广自撰自书。    

他把这一理念也落实到日常教学中,邀请名家专门为学生开设了楹联创作、诗词题跋等课程,要求研究生每日在微信群中进行原创楹联接龙。“效果还是很显著的,这次有好几幅优秀的作品都是出自学生之手。”他的语气中充满了骄傲。

   2月16日采访当天,张索依旧挂念着这个展览的事。几天后,展览就要闭幕了。他要赶回上海完成收尾事宜,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  

 

▲2021年10月,张索作品参加“黉门妙绘--温州大学教师作品展”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