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同学风采
当前位置: 校友首页 >> 校友风采 >> 同学风采 >> 正文

邱国鹰:写作的基础在温师打下

发表时间:2021-09-16 19:06:16    文章来源:    流览量:

编写语

自1933年以来,温州大学

高举“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帜

立足浙南大地

培养了23万余高素质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温州大学校友办推出

“学长榜样”系列访谈栏目

聚焦校友一往无前、不负韶华

的拼搏岁月

探寻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历程

展现温大人迎接挑战、奉献青春

的榜样故事

希望激励更多的温大人

努力拼搏、奋发成才

传承发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的校训精神



校友简介

邱国鹰,我校60级普师专业校友。1944年10月出生,温州市洞头区人,原任洞头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任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被评为温州市人民政府连续两轮的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著有《邱国鹰文集》4卷及散文集、寓言集、民间童话故事集等27部。获全国首届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二等奖、文化部“蒲公英奖”、陈伯吹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等全国奖12次,省级奖20余次。以他为主搜集整理的“洞头海洋动物故事”,获浙江省民间文艺“映山红奖”一等奖,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退休后专注于海洋文化与海岛旅游的结合,被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很多人知道“邱国鹰”这个名字,都是因为看了他的寓言故事。事实上,他还是民间文学家、洞头县旅游发展顾问等。如今,已经77岁的他,还在为洞头的全域旅游事业奔波着。这位已经出了27本书的温州大学校友多次在公开场合谦逊地说:“如果说我在写作上还算有点成绩的话,跟我在温州师范学校(温州大学前身)三年学习打下的基础有关。”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1944年出生于洞头区东岙街道的邱国鹰,中等身材,精神矍铄,让人很难把他看成七旬老者。提起在温州师范学校的生活,老人朗然一笑,陷入回忆中:“初中毕业时,虽然我学习成绩很好,选择上高中有可能考上好大学,但家庭条件不允许,我就只能选择不要学费、还发放伙食补贴的温州师范学校。可这个被动选择,成了我一生最好的选择。”

1960年9月,他挑着简单的行装,搭乘小船,颠簸了5个多小时,从偏僻的海岛到了温州城,成了温州师范学校的一名新生。由于一直喜爱文学,他对教中文的老师特别留意。先后教过他中文的陈冰原老师、徐强华老师,一直对他的文学创作给予有益的启迪和教诲。

他说:“陈老师的课,分析讲解从容清楚,使得句句入脑;板书写得龙飞凤舞,令人赏心悦目。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课余,他辅导我们文艺小组的活动,排剧本,练朗诵,丰富了校园生活。陈老师看我喜爱文学,就给我取了个笔名‘鸽影’,这是按我名字的温州方言谐音取的。他还邀我上他家和他在学校的寝室交谈,指导我阅读文学名著,勉励我勤于文学习作。徐老师把我的作文在班级里评点,还鼓励我投稿,让我真正进入创作阶段。”谢普奎、丁宝善等诸多老师,也都给过他极多帮助。

入校不久,他听说任教603班中文课的侯百朋老师,是个作家,经常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他就成了侯老师的粉丝。他找到侯老师的作品,多看几遍;课堂学习之外,多泡图书馆,经常练练笔。三年级上学期,他的第一篇习作、一首30多行的小诗,在《浙南大众报》发表。到临近毕业,他陆续发表了十几首(篇)诗歌和短文。他感慨:“可以说,是陈老师、徐老师和侯老师,共同推着我在文学这条道路上走到现在的。”

邱国鹰回忆:“求学期间,学校领导和老师经常告诉我们,你们将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些话,激发了我到知识的海洋‘喝水’的热情。其实这些话,也可以送给温州大学的学弟学妹们!虽然我们已经毕业了50多年,但这些教书育人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当老师要不断地储备知识,到课堂上才能从容应对。”

他说:“那时我除了在课堂里学习之外,学校的阅览室、图书外借处和市里的图书馆,成了我课余和星期天、节假日必定光顾的处所。每上图书馆,我都带着笔记本,把认为有用的资料记下来,到毕业时,已是厚厚的一本。那时我被选为校学生会的宣传部长,为学校的广播室、黑板报组织稿件。这些摘录的资料,起了不少作用。这三年养成的读书习惯,影响了我60年,烟酒不沾,唯书为瘾。到了三年级,我从学生集体宿舍搬到广播室住,这为我看书、写稿子提供了方便。在校期间发表在报上的习作,大多在这里脱稿。”


E0BC

▲温州师范学校毕业照(后排左四为邱国鹰)

从民间文学启航,因寓言故事成名


1963年,邱国鹰从温州师范学校毕业,回到海岛洞头,先后担任过小学教师、扫盲辅导员、县政府办公室文秘、文化馆馆员等。其间,他都没有停止写东西,但大多是为工作而写,称不上创作。

1979年,为了向国庆30周年献礼,洞头县文化馆需要参与征文活动。邱国鹰说:“小说、散文、诗歌,我觉得洞头肯定拼不过别的县,但我想到,洞头虽然人口不多,却大多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和温州的乐清、永嘉等地迁入,是闽南文化和东瓯文化的交融地,是闽南话和温州话的交集地。几百年来,两种方言带来了不同的民俗风情,从搜集民间故事入手,竞争才能有点优势。”至于怎么收集、向谁收集、收集后怎么处置,他觉得还是受到求学温州师范学校时的启迪。

原来,求学期间,陈冰原老师有一回布置他们的作业是回乡搜集民间谚语。那时邱国鹰对民间文学的知识是一片空白,抱着遵命完成作业的想法,从老一辈亲戚口中,搜集了好些谚语,如“船无碇(锚),人无命”“一时风驶一时船”等,抄录上交。后来,陈老师挑选了学生搜集的一些优秀谚语,加上自己历年积累的大部分,编了本《温州民间谚语》油印本,很受欢迎。

多年以后,当他发动作者下乡搜集民间故事时,常想起温州师范学校假期最早的那次采风。这些沿海人民群众民间文学的精华,就像沙砾中的黄金一样,流散于历代人们的口头,收集民间故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为了找到更多故事,邱国鹰走遍了洞头的大小岛屿,村村岙岙,哪里有会说故事的人,他就千方百计找到。一个个从“船老大”们嘴里脱口而出的故事形成文字出现在读者眼前。以内部资料编印的《洞头民间故事集》得到了专家的欣赏,其中一些篇目还被推荐发表、出版。

1981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专集《东海鱼类故事》。想不到,原本作为完成任务的“应付”之举,未料挖到了“金矿”,获得了全国首届民间文学优秀作品二等奖。有专家评价,洞头的海洋鱼类故事等开辟了我国民间故事的新领域,形成了鱼类故事——东海动物故事——海洋药材故事——渔民生活故事系列,是对中国民间文学的一大贡献。

有人笑称,洞头的虾兵蟹将“游”到全国,还登上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殿堂。2008年,洞头海洋动物故事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几十年来,邱国鹰搜集整理的海洋动物故事、海洋药物故事,以及创作的散文、寓言等作品,共计近400万字,出版了散文集、寓言集、民间童话故事集27部。他先后获得文化部“蒲公英奖”、全国首届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陈伯吹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全国寓言“金骆驼奖”、金江寓言文学奖等全国奖12次,省级奖20余次。


11BAA

▲渔船采风(1980年6月,左一为邱国鹰)


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才有了灵魂


回顾自己的创作之路,邱国鹰笑称自己“朝秦暮楚”。求学时爱上诗歌,七十年代热衷民间文学,后来因为工作原因无暇下乡采风,便用历年累积的采风片段作为素材写寓言故事。从民间故事到寓言故事的转变,因为有海洋文化的基础,变得顺理成章。2003年他退居二线后,原以为时间充裕,可以对寓言“从一而终”了,却又被返聘为洞头县政府(2015年洞头撤县设区)旅游发展顾问。于是,他又一头钻入了海洋民俗的调查、搜集、研究、写作之中,把海洋文化与海岛旅游结合起来。

邱国鹰的爱人叶明珠,也是温州师范学校毕业生,两人同一届。她坚持一线教学35年,从普师生成长为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因积劳成疾,于2004年去世。第二年,邱国鹰正式退休。为尽早偿还爱人治病欠下的款项,他应朋友聘请,到杭州一家文化传媒公司担任高管。2006年,温州洞头陆岛相连,洞头旅游井喷。邱国鹰应县领导之邀,毅然放弃高薪,返乡继续担任政府旅游发展顾问。他“再就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参与望海楼的重修。他将多年研究的洞头历史文化、海洋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成果凝聚于望海楼,在楼内布陈了洞头海洋文化展览:洞头渔船发展概况、渔业生产各种形式、洞头民俗“八大巧”、百岛饮食“十二鲜”、渔村生活老物件等。历十年之功建成的望海楼,于2012年加入中国名楼协会,成为中国十五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如今,望海楼成为洞头旅游地标性建筑、最具观赏价值的旅游景区。

邱国鹰把几十年来采录的民俗传说、风物传说、海洋动物故事,用在了景区建设、旅游节庆、导游讲解之中。在他和众多民间文学热心人、旅游人的共同策划和努力下,列入国家非遗的“妈祖信俗”,列入省级非遗的“七夕”成人节等洞头当地的民俗风情节日,都成了洞头的品牌旅游节庆活动,为百岛旅游增添了文化魅力。

2018年,邱国鹰受洞头区委、区政府的委托,与6位专家组成了专为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提升提供策划服务的“布展专家组”,为纪念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成立60周年献智献策。经过20个月的努力,包括序厅、“海霞之魂”展厅、“海霞之路”展厅、“海霞之星”展厅、“海霞之光”展厅、尾厅等6个展厅的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以全新姿态呈现,为洞头的红色旅游增光添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多年来,邱国鹰致力于“故事返乡”,协力把故事改编成校园剧,在舞台演出;设计成石雕,安放在景区和沿线公路两旁;制成动漫,在望海楼播放;融入菜肴,在品尝美食中领略海洋文化。他还帮助幼儿园,把故事改作绘本,作为孩子们的课外读物。这样,洞头海洋动物故事这国家级“非遗”,在“活态传承”下得到保护和弘扬,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