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校友新闻
当前位置: 校友首页 >> 新闻动态 >> 校友新闻 >> 正文

四时花竞巧,校友话端午

发表时间:2022-06-01 21:37:42    文章来源:    流览量:

DUANWU

“四时花竞巧 校友话端午”

宜欢聚

绮筵歌舞

岁岁酬端午

温州大学图书馆

和校友办联合

举办了主题为

“四时花竞巧,校友话端午”的

校友“识缺读书”分享会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

校友们的声音吧

(排名不分先后)

 

以下朗诵文本均可以上下滑动阅览哦!

 

 话说端午

朗读者:王莉

198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温州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人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此外,还有“天中节”、“浴兰节”、“龙船节”、“女儿节”、“娃娃节”、“解粽节”、“射柳节”等等,都是端午节的别称。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

在古代,五月俗称“恶月”、“毒月”,五日又称“恶日”、“毒日”。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这是人们最忌讳的。因此,端午节最早一直是作为祛毒除疫、避邪禳灾的节令习俗流传的,后来逐渐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为地域差别而略有不同,特别是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有典型性。

端午节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着重大影响;而且还传播到朝鲜、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地,发挥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

 

采百药和斗百草

朗读者:卢剑平

197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

 

采集百药是端午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百药,指各种药材,既有植物药材,也有动物药材。汉代以前,端午节所采百药之中包括用来进行沐浴的兰草。到了汉代,蟾蜍成为端午节药物之一。《四民月令》记载:“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恶疽疮。”晋代周处《风土记》也谈到端午采集百药的习俗,而且专门指出艾蒿是其中主要的品种:“端午采艾,悬于户上。”端午采药主要的目的是医用和辟邪,采集较多的则是艾蒿和菖蒲两种。

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把《诗经》时代就出现了的斗草游戏引入到端午节之中。南朝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关于斗百草,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个人,满园玩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里斗草。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

 

 挂艾蒿与菖蒲

朗读者:胡瑞美

198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

 

晋代已经开始把艾蒿挂在门上。到了南北朝时期,挂艾蒿发展为挂艾人(用艾叶束成人形,称之“艾人”)。菖蒲的叶子又直又尖,形状类似宝剑,美其名曰“蒲剑”。民众信仰中,宝剑具有驱魔镇妖的能力。把菖蒲说成为“蒲剑”,就是看重它的辟邪作用。

随着历史发展,最初只在门上挂艾蒿的习俗,慢慢发展为同时悬挂菖蒲和艾蒿,并成为“蒲剑、艾旗”。清代人范寅《越谚》中有“菖蒲作剑斩八节之妖魔,艾叶为旗招四时之吉庆”的对联来赞美蒲剑、艾旗的。

古代不仅民间有使用艾蒿、菖蒲的习俗,宫廷也有此风。《酌中志略》记载了明代宫廷习俗:“五月初一日起,至初五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褂子蟒衣。门两旁安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画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五毒故事,如年画之门神焉。一月方撤佩戴艾叶……”

 

 除五毒

朗读者:张云衣

198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

 

所谓“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古人为了抵御端午时节的邪气,通常悬挂、张贴神像或者各种符咒。把五毒图案用作驱邪方法的时候,五毒图案实际上也是一种巫术符咒。其中的原理是以毒攻毒。

五毒模型或图案在宋代已经出现。《岁时杂记》记载,宋代端午节男女把艾蒿插在头上,并且在艾蒿上再装上“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及天师形相……”明清时代,妇女头戴五毒图案的装饰品广泛流行。儿童最易遭受疾病侵袭,所以,儿童服装上出现五毒图案最多,甚至出现专供儿童穿用的五毒衣。据说可以免除疾病,兼防蚊虫叮咬。

 

 赛龙舟

朗读者:蔡嵘

199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

 

赛龙舟的起源很早,大概在原始社会末期,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后来,端午竞渡逐渐演化为纪念屈原的活动。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竞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并抬着龙头,先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遗像。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

 

 拴五色丝,戴香囊

朗读者:宋一帆

原瑞安师范学校教师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制作和佩戴香囊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香囊通常以彩色丝布包裹朱砂、雄黄等有浓郁芳香气味的中药材料制作而成,大小形状各异,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在中国古代有求吉祈福的意义,也曾是传递爱情的信物。随着时代的发展,香囊成为端午文化的承载物,其造型也不断推陈出新。

 

 粽子

朗读者:章怡虹

原温州幼儿师范学校教师

 

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时令食品。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它是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诸国。

粽子最初是用作祭祖及神灵。从粽子的古称“角黍”可溯其源。“黍”原为中国北方的一种农作物,五月成熟。古人用菰叶包上黍米,成为类似祭坛上牛头的形状,作为祭品,称“角黍”、“角粽”。东晋范注《祠制》中说:“仲夏荐角黍。”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明清两代,粽子更是作为一种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细长像毛笔的粽子,称“笔粽”,取其谐音“必中”,为讨吉言口彩。另一说法,这种“笔粽”吃到肚里,考场答卷,可妙笔生花。

北方粽子以甜为主,个头小,尖尖的三角锥形,多是简单白糯米,或者杂以赤豆、红枣、蜜饯类,蘸白糖食用,粽叶香浓。南方粽子甜咸兼备,馅料多样,有竹叶粽、艾香粽、薄荷香粽、火腿粽、桂圆粽、水晶粽、莲蓉粽、咸蛋粽等种类。

 

 雄黄酒

朗读者:胡震鹏

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学工办副主任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沈从文《端午日》

朗读者:姜林娜

198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饭后,住在城里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推荐书目

 

 

《端午》

 王稼句  三晋出版社

简介:本书主要介绍和描述端午的起源、祭祀和禳灾仪式,以及不同视角下端午的风俗活动。

 

《屈原论稿》

聂石樵  中华书局

简介:本书介绍了屈原的时代、屈原的生平、屈原的哲学思想、屈原的美政理想、屈原的批判精神等内容。

 

温州大学校友“识缺读书”俱乐部由温州大学图书馆和温州大学校友办联合策划筹建。俱乐部的宗旨是促进校友与母校的文化沟通,倡导“知不足而终身学习”,致力于推广阅读优秀的大众读物。

俱乐部的活动线上线下并举——线上形式是以校友分享普通话朗读优秀大众读物的音频为载体,通过温州大学图书馆和温州大学校友总会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发布主题微刊;线下形式是一年一度校友节“识缺读书”俱乐部分享会。

布衣暖,菜根香,漫卷诗书留岁痕。温州大学校友们,期待你的声音,一起分享经典著作里灿烂而多元的文明,终生享受阅读。

 

筹备组联系人:温大图书馆王老师

报名方式:报名者请注明“姓名+所在城市+**级**专业校友”发送到微信号“wangliwz”

 

版权所有 © 温州大学校友网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xyb@wzu.edu.cn    Tel:+86-577-86680822    浙ICP备07006821号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